科研产出
引起免疫失败的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VP2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中国兽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从安徽省传染性腔上囊病(IBD)免疫失败的病鸡腔上囊组织中扩增的VP2基因定向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GEX-VP2,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经IPTG诱导后,用IBDV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结果呈阳性反应;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VP2融合蛋白的分子质量为68ku,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量的16.0%,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菌体内;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VP2蛋白与IBDV抗体发生反应,形成一条特异性蛋白带,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反应性。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异育银鲫生长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饲料中添加酵母菌(0.04%、0.06%、0.08%)、乳酸菌(0.01%、0.02%、0.03%)和芽孢杆菌(0.01%、0.03%、0.05%)3种单一益生菌制剂,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配制成9种复合微生态制剂,研究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以及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单一益生菌制剂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的影响的主次顺序为:酵母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对于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酵母菌影响最大;促进异育银鲫生长较优的微生态制剂组合为酵母菌(0.08%)+乳酸菌(0.03%)+芽孢杆菌(0.01%)。说明酵母菌、乳酸菌和芽孢杆菌3个菌种适当搭配可促进异育银鲫的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益生菌制剂 异育银鲫 生长性能 表观消化率 酵母菌 乳酸菌 芽孢杆菌


灭蝇胺、除虫脲拌料处理防治古田山多菌蚊
《食用菌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拌料处理的方法探讨不同浓度的灭蝇胺和除虫脲在常压和高压灭菌后对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古田山多菌蚊(Docosia gutiuushana)的防治效果。出菇实验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灭蝇胺最低浓度62.5 mg/L在常压灭菌、高压灭菌后防治效果分别为75%、50%;除虫脲最低浓度15 mg/L在常压灭菌、高压灭菌后防治效果分别为74%、80%;除虫脲的防治效果好于灭蝇胺,两者残留量均符合美国、日本最低残留限量标准。


不同地理种群灰飞虱基于Co II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9个灰飞虱地理种群的Co II (Cytochrome oxidase II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提交GenBank(EU728817~ EU728826).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灰飞虱地理种群的Co II基因同源性非常高(99%以上),且无明显的种群差异;而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的Co II基因的同源性相对较低(约80%),表现出了种间差异,表明Co II基因可能不适合用于研究灰飞虱地理种群的划分,同时也说明Co II基因较适合用于亲缘关系较近的种间系统发育研究.


稻米中毒死蜱和氟虫腈的残留规律及其暴露风险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研究毒死蜱、氟虫腈在稻米生产及食用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消解规律,阐明不同用药量、用药次数与稻米中农药残留的关系,并以理论(MRL)与实际残留数据,结合食用前加工过程的去除消解动态研究,分别计算入口前的残留值,进行理论和准确暴露评估,分析大米的食用安全性,并以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为理论依据,从食用安全的角度对实际生产的用药模式进行调整,并重新界定最适的安全间隔期。【方法】田间试验参照农药残留登记准则(NY/T788-2004)进行,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农药残留在稻米曝晒、贮存、淘洗、蒸煮过程中的消解规律,采用饮食曝露模型——参考剂量百分比(POR)、暴露边缘(MOE)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进行急、慢性健康风险评估。【结果】(1)稻米中的农药残留及食用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及次数正相关,随着施药剂量、次数的增多,残留量增大,对人健康风险上升。(2)食用加工过程中残留消解研究表明,经曝晒、贮藏、淘洗、蒸煮后两种药剂的降解率分别为91.6%和96.16%,其中蒸煮过程对药剂的降解作用最明显。(3)对以稻米为主食的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暴露评估表明,稻米中毒死蜱对人健康风险远高于氟虫腈;慢性健康风险分析表明,对所有调查人群毒死蜱为高风险率,氟虫腈为低风险率;急性健康风险分析表明,毒死蜱对儿童具有高风险,尤其是对农村人群中的男性风险较高,氟虫腈对所调查人群均为低风险率;不同年龄与性别组成的人群面临的风险不同,14岁前男孩面临的风险大于女孩,农村地区儿童所面临的健康风险高于城市儿童;14岁至成年之后的女性面临的风险高于男性,农村人群面临的健康风险高于城市人群。(4)研究发现安全收获间隔期的合理界定是降低健康风险的关键点,当安全间隔期延长至14d时,田间试验中所有处理剂量稻米的食用健康风险均降至可接受范围。【结论】稻米的食用安全性不乐观,大米中残留的毒死蜱对人群的健康风险较大,田间应减量使用,建议单次使用剂量不超过推荐剂量两倍,安全间隔期不少于14d,连续施用的间隔期不少于7d;基于氟虫腈的环境生态毒性,建议其在稻米中残留限量引用codex标准0.01mg·kg-1。


江苏省油菜主栽品种的SSR指纹图谱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从80对引物中筛选出6对差异明显、重复性高、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对江苏省内32个市售油菜主栽品种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5个有效的多态性微卫星片段,构建了这32个品种的SSR分子指纹图谱。经过聚类分析,32个油菜品种被分为A、B、C三个簇,其中A簇包含20个品种,B簇有5个品种,C簇有7个品种;聚类分析表明,32个市售品种间的聚类关系与与品种的地域来源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一单位育成或同一家种子公司经营的某些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试验结果还揭示了油菜种子市场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资源的筛选和抗性QTL的定位
《作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间鉴定发现,分蘖盛期的病状最为显著,是病症观察的最佳时期。对江苏省311份粳稻品种进行重病区田间鉴定试验,未发现对黑条矮缩病毒(RBSDV)免疫的品种。江苏省目前正在推广的24个主栽水稻品种发病率在10.0%~30.0%之间,曾推广的287份粳稻品种中,71.5%的品种发病率在10.0%~29.0%之间,其余品种发病率在29%以上。来源于日本的粳稻品种Koshihikari的黑条矮缩病发病率相对较低,籼稻高产品种桂朝2号为感病品种。利用Koshihikari/桂朝2号RILs群体进行抗RBSDV的基因定位,结果在第3染色体上标记RM7~RM5748之间检测到1个抗黑条矮缩病的QTL,来自Koshihikari的等位基因增强了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携带抗性位点的家系明显提高了对RBSDV的抗性。本研究结果将为研究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水稻抗黑条矮缩病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