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长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路明

作者: 路明;周芳;谢传晓;李明顺;李新海;杨晓军;刘美洲;张世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穗长;上位效应;环境互作效应

期刊名称: 作物杂志

ISSN: 1001-7283

年卷期: 2007 年 4 期

页码: 30-32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以掖478×丹340的500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397个F2: 3家系在5个生态环境下进行穗长的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6个穗长QTL,单个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在0.15%~6.24%,累计贡献率为47.8%.在16个QTL中有10个与环境发生互作,占62.5%,贡献率在0.48%~3.78%之间.上位性互作检测到4对QTL,未检测到上位性QTL与环境互作.表明穗长受微效多基因的控制,易与环境发生互作,上位性互作在其遗传中起一定作用.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不同环境下花椰菜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杨加付,饶立兵,顾宏辉. 2012

[2]多环境下水稻DH群体剑叶长度的QTL分析(英文). 曹刚强,高用明,朱军. 2007

[3]棉花早熟性的遗传及相关基因的克隆(摘要). 宋美珍,喻树迅,范术丽,刘俊杰,吴东,王力娜. 2009

[4]不同环境下多个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 谭巍巍,王阳,李永祥,刘成,刘志斋,彭勃,王迪,张岩,孙宝成,石云素,宋燕春,杨德光,王天宇,黎裕. 2011

[5]大豆小区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张海洋,董薇,崔暐文,杜华,刘学义,方宣钧. 2014

[6]高粱穗结构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高士杰. 1992

[7]小麦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碳同位素分辨率的QTL分析. 白海波,吕学莲,朱永兴,惠建,李树华,董建力. 2017

[8]富集优势基因型的后备亲本筛选以及相关分子标记的遗传效应分析. 张成锋,苏胜彦,朱健,石连玉. 2017

[9]水稻花药培养植株再生率的世代平均数分析(英文). 褚启人. 1990

[10]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李星华,陈宛妹,李增禄. 1991

[11]小麦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位点及其交互作用. 曹卫东,贾继增,金继运. 2001

[12]高粱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高士杰.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