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玉米上平脐蠕孢属和弯孢属真菌及其所致叶斑病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郭玉杰

作者: 郭玉杰;牛永春;邓晖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叶斑病;诊断;平脐蠕孢;弯孢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

ISSN: 0529-1542

年卷期: 2016 年 42 卷 05 期

页码: 39-4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和弯孢属(Curvularia)真菌可引起多种玉米叶斑病。为了解当前玉米生产上此类病害的发生情况,2014年8-9月对我国玉米主产区北京、河北、河南、黑龙江和吉林5省市玉米上疑似由该两属真菌引起的叶部病斑样品进行了采集,随后进行了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共采集样品42份,根据其形状特点归为4类:长条形、椭圆形、小点状和梭形病斑。经组织分离获得平脐蠕孢属和弯孢属真菌28株,基于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出5个种:玉蜀黍平脐蠕孢(B.maydis)、玉米平脐蠕孢(B.zeae)、玉米生平脐蠕孢(B.zeicola)、新月弯孢(C.lunata)和穂状弯孢(C.spicifera)。从长条形病斑和椭圆形病斑上分离到的主要是B.maydis和B.zeicola,从小点状病斑分离到的主要是C.lunata,其次是B.zeae。分离出C.lunata的样品病斑较为稀疏、颜色略浅、呈苍白色,分离出B.zeae的样品病斑更为密集、颜色较深。从梭型病斑分离到的是C.spicifera。有少数样品可分离到上述两种菌。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对温室玉米苗接种,上述5种真菌均可致病。以接种B.maydis发病最快,发病最重;接种B.zeicola、C.lunata或C.spicifera发病较慢,症状明显;接种B.zeae发病最慢,仅引起小点状病斑。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叶斑病的正确诊断提供资料和依据。

分类号: S435.13

  • 相关文献

[1]玉米麦根腐平脐蠕孢叶斑病的发生与病原鉴定. 倪璇,石洁,马井玉,薛春生. 2017

[2]海南省南繁区玉米链格孢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郑肖兰,赵爽,韩小雯,习金根,郑金龙,梁艳琼,吴伟怀,李锐,贺春萍,易克贤. 2018

[3]玉米新病害-叶点霉叶斑病研究初报. 苓强,李敏权,惠娜娜,马永强,吕祝邦,樊廷录,李继平. 2012

[4]玉米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于明彦,徐国良,李淑华,任军,代玉仙,刘小丹,才卓. 2011

[5]玉米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司鲁俊,张小利,曹慧英,郭庆元,王晓鸣. 2009

[6]安徽省玉米几种叶斑类病害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 朱淼. 2016

[7]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控技术探索. 王晓鸣,巩双印,柳家友,张崎峰,袁刘正,谢耀丽,李万祥,段灿星,李金良. 2015

[8]椰子平脐蠕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牛晓庆,余凤玉,朱辉,唐庆华,宋薇薇,覃伟权. 2015

[9]3种牧草根际平脐蠕孢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陈秀蓉,南志标,杨成德,任继周,刘召兄,常生华. 2003

[10]弯孢与突脐蠕孢原生质体融合及融合子基因鉴定. 张建萍,张正波,赵航,余柳青. 2005

[11]海南水稻上一种新病害的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宋海超,史学群,肖敏,吉训聪,王琼平. 2009

[12]马唐致病菌株Mds0404的生物学特性. 邱海萍,柴荣耀,张震,毛雪琴,孙国昌,杜新法. 2008

[13]突脐蠕孢与弯孢原生质的双亲灭活融合. 赵航,张建萍,余柳青. 2006

[14]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玉米氮肥营养状态诊断. 刘洪见,曾爱平,郑丽敏. 2007

[15]基于冠层数码图像的玉米长势和氮素营养状态分析. 周华杰,刘亚东,付金东,隋方功,崔日鲜. 2015

[16]一例玉米生长异常情况的诊断. 张海剑,索相敏. 2016

[17]多抗早熟绿豆良种-辽绿27号. 王德生. 2010

[18]花生品种同害抗性鉴定. 石延茂,董炜博. 2001

[19]花生品种对病害抗性鉴定. 石延茂,董炜博,赵志强. 2001

[20]花生茎腐病、叶斑病农药防效试验. 杨顺国,邓小东. 200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