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俊

作者: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川麦42;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高产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1 年 37 卷 02 期

页码: 255-26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人工合成小麦是改良现代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川麦42是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高产、抗条锈、广适小麦新品种。利用小麦全基因组的1029个SSR标记扫描,检测了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并利用川麦42与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8),在4年6个环境下种植获得的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遗传效应,在川麦42遗传背景中发现一个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根据Barc1183分子标记,将RIL群体中的127个株系分为川麦42基因型(具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和川农16基因型(具川农16位点)两组,前者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能促进分蘖能力,提高有效穗数、每平方米粒数,增加收获指数、籽粒生产率,在4年6个环境下较后者平均增产达8.92%,Barc1183为一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利用中国春双端体和硬粒小麦Longdon的D染色体代换系验证,将其定位于小麦4D染色体长臂。川麦42遗传背景中的高产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对于进一步开展小麦高产育种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魏会廷,李俊,杨玉敏,曾云超,彭正松,杨武云. 2007

[2]“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胡晓蓉,陈华华,万洪深,廖杰,曾云超,杨玉敏,李俊,彭正松,杨武云. 2007

[3]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4]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2009

[5]川麦42等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李朝苏,郭大明,李华,吴春,代昌富,李俊. 2009

[6]不同N、P、K营养水平下“川麦42”苗期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李俊,陈华华,王玲玲,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7]小麦新品种川麦42蛋白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8]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刘泽厚,万洪深,杨凡,王琴,唐豪,杨宁,杨武云,李俊. 2024

[9]穗重型小麦品种川麦42与穗数型品种川农16遗传差异的SSR标记分析. 曾云超,杨玉敏,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0]小麦新品系‘CD011鉴46’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章振羽,龙海,潘志芬,余懋群,白志川. 2013

[11]源于CIMMYT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选育与研究. 杨武云,邹裕春. 2007

[12]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育成的新品种“川麦42”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研究. 朱华忠,李朝苏,黄钢,余秀芳,陈放,杨武云. 2007

[13]小麦新品种川麦42分子特征. 李伟,杨武云,郑有良. 2004

[14]“川麦42”ד川农16”重组自交系农艺性状分析. 李俊,汤永禄,杨玉敏,曾云超,魏会廷,彭正松,胡晓蓉,杨武云. 2007

[15]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 杨武云,彭云良,李俊,郑有良. 2006

[16]氮磷钾胁迫下不同D基因组人工合成小麦生长和养分积累差异. 杨武云,万洪深,张冀,李俊,雷建容,王琴,阳路芳,田丽,张庆玉. 2015

[17]利用SSR标记分析川育12×人工合成小麦Syn780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偏分离现象. 李俊,杨玉敏,廖杰,彭正松,汤永禄,杨武云. 2007

[18]28份人工合成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纹枯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 李洪杰,王晓鸣,陈怀谷,徐世昌,刘太国. 2013

[19]CIMMYT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陈锋,夏先春,王德森,Morten Lillemo,何中虎. 2006

[20]CIMMYT新型人工合成小麦Pina和Pinb基因等位变异. 李根英,夏先春,何中虎,孙其信.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