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育种利用效率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泽厚

作者: 刘泽厚;王琴;叶美金;万洪深;杨宁;杨漫宇;杨武云;李俊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人工合成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产量相关性状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4 年 57 卷 007 期

页码: 1255-126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小麦穗发芽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限制因子.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的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是改良栽培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重要基因资源,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位点,评价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抗穗发芽育种利用效率,筛选抗穗发芽小麦新材料,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提供数据和材料支撑.[方法]以抗穗发芽的人工合成小麦SYN792和四川地方品种涪陵须须麦为母本,以穗发芽敏感品种川麦45为轮回亲本,构建2个BC1F7 群体.2017年,通过整穗发芽鉴定法对2个BC1F7 群体的1 796个株系进行穗发芽表型初筛,然后利用与人工合成小麦PHS-3D和地方品种PHS-A1穗发芽抗性位点连锁的SSR标记进行分子标记选择,筛选出整穗发芽率(SGR)小于 35%且携带PHS-3D和PHS-A1抗性位点的导入系;2018和2019年,连续2年对初筛选出的PHS-3D和PHS-A1导入系进行整穗发芽率、籽粒发芽指数(GI)和产量相关性状鉴定,其中,籽粒发芽鉴定试验设置 25℃(18GI)和 32℃(19GI)2 个发芽温度.通过不同环境下穗发芽抗性和产量数据,分析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抗穗发芽育种利用效率,筛选抗穗发芽且综合性状好的优异导入系.[结果]经整穗发芽鉴定初筛,从 1 796 个衍生系中筛选出SGR值小于 35%的株系 537 个;进一步对筛选出的537 个株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发现332个株系导入了人工合成小麦PHS-3D和地方品种PHS-A1穗发芽抗性位点,包括人工合成小麦导入系 73 个、地方品种导入系 259 个;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的频率显著高于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2018和 2019年通过对 332个穗发芽抗性位点导入系穗发芽鉴定发现,不同年份穗发芽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发芽指标SGR和GI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的3个穗发芽指标平均值(18GI、18SGR和19SGR)均低于 23%,差异不显著.不同发芽温度导入系的 GI 值差异较大,发芽温度 32℃时,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的 GI值显著低于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筛选出的73个人工合成小麦导入系中,红粒系穗发芽指标值均低于白粒系;其中,11个人工合成小麦白粒导入系表现中抗及以上抗性水平,14 个红粒导入系在不同发芽温度时GI值均低于 35%.2 年产量相关性状分析表明,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而穗粒数显著小于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根据产量性状和穗发芽抗性表现,筛选出 23 个穗发芽抗性和综合性状均较好的优异导入系,包括 7 个人工合成小麦PHS-3D导入系、16 个地方品种PHS-A1导入系;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导入系中有 2 个白粒导入系穗发芽抗性中抗以上,2个红粒导入系不同发芽温度的GI值均低于 25%,表现出稳定的穗发芽抗性.[结论]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均可用于改良现代栽培小麦穗发芽抗性,利用地方品种进行穗发芽抗性育种改良效率优于人工合成小麦;但人工合成小麦导入系的穗发芽抗性的稳定性优于地方品种导入系.筛选出的 23 个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导入系是小麦穗发芽抗性和产量性状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特别是人工合成小麦白粒导入系(编号5201)和红粒导入系(编号5497 和5505)是非常有育种利用价值的穗发芽抗性育种亲本材料.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人工合成小麦的颖壳硬度和穗发芽抗性关系研究. 赵远玲,孙连发,陈立君,杨淑萍. 2008

[2]抗条锈、抗穗发芽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的SSR标记分析. 魏会廷,杨武云,彭正松. 2005

[3]从长江流域白粒小麦地立品种中开拓抗穗发芽种质的研究. 吴兆苏,沈又佳,蒋国梁,戴大庆,蒋华仁,秦代红,江登阳. 1995

[4]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2009

[5]人工合成小麦幼苗耐低温特性鉴定. 舒长生,赖运平,董雪芳,李俊,魏会廷,彭正松,杨武云. 2010

[6]人工合成小麦Am3大穗多粒QTL的发掘与利用. 王瑾,廖祥政,杨学举,周荣华,贾继增. 2008

[7]利用小麦关联RIL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丁安明,李君,崔法,赵春华,马航运,王洪刚. 2011

[8]小麦关联RIL群体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丁安明,李君,崔法,赵春华,马航运,王洪刚. 2011

[9]醋渣覆盖对盐渍化麦田土壤及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余桂红,朱孔志,张鹏,卢俊,马鸿翔. 2020

[10]小麦早熟DH群体的构建及其性状表现. 董春林,畅志坚,张晓军,阎晓涛. 2010

[11]种衣剂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效果的评价. 张建周,李春盈,王风涛,刘明,张天兴,崔明珠,齐建双. 2024

[12]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基因TaARE1-A等位变异与产量相关性状之间的关系分析. 王沙沙,黄绍敏,宋晓,张珂珂. 2023

[13]基于高效SNP芯片的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刘丽华,刘阳娜,周悦,李宏博,张明明,屈平平,赵昌平,庞斌双. 2023

[14]不同Wx蛋白缺失类型小麦穗发芽特性的初步研究. 高德荣,郭文善,程顺和,封超年,朱新开,彭永欣. 2006

[15]利用STS标记检测我国小麦推广品种的抗穗发芽基因型. 杨燕,王晓丽,刘世鑫,赵献林. 2013

[16]我国小麦主推品种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评价. 孙果忠,游光霞,孙京燕,张秀英,武淑祯,苑菲,王海波,肖世和. 2010

[17]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在73个小麦品种中的有效性评价. 白宇皓,陈真真,谈宏斌,刁慧珊,梁邦平,李家创,刘洋,武军,赵继新. 2016

[18]小麦穗发芽抗性分析及相关分子标记检测. 苏在兴,高闰飞,易媛,王波,常勇,黄忠勤,周兴根. 2019

[19]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评价. 陈东升,陈东升. 2019

[20]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穗发芽抗性鉴定及相关分子标记验证. 侯起岭,赵昌平,杨卫兵,高建刚,陈现朝,杨吉芳,白秀成,张立平,张风廷,孙辉.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