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升吉

作者: 王升吉;尚佑芬;杨崇良;李长松;赵玖华;路兴波;孙红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多聚蛋白

期刊名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000-2324

年卷期: 2001 年 32 卷 04 期

页码: 130-1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近些年来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分子生物学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整个基因组的全序列、整个基因组作为一个可译框架 (ORF)的某些精细结构和特点、各个功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如蚜传机理 )、基因组组分与其它马铃薯Y病毒属 (PVY)成员的同源性比较、该病毒在PVY属病毒成员的分类地位等都有所涉及。了解这些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该种病毒进行鉴定、检测和加强抗SPFMV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 ,开辟甘薯等抗病毒育种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号: S432.41

  • 相关文献

[1]甘薯病毒病研究进展. 张振臣,马淮琴,张桂兰. 2000

[2]模式生物及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 罗盘棋,王新华,薄新文. 2008

[3]新型兔出血症病毒(RHDV2)研究进展. 谭永贵,朱杰,郭慧敏,孟春春,李传峰,陈宗艳,刘光清. 2015

[4]一株鹅源坦布苏(Tembusu)病毒的分子特征分析. 陈玉环,殷秀辰,张云. 2012

[5]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Gx与致弱株Gt多聚蛋白的原核表达. 高宏雷,高玉龙,李俊山,张宁,王笑梅. 2006

[6]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多聚蛋白基因遗传结构分析. 宋文菲,沈登荣,杨爽,梁铖,张学文. 2015

[7]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离物的基因组3′-末端序列测定与分析. 林林,陈炯,郑红英,陈剑平. 2003

[8]甘薯羽状斑驳病毒cDNA探针的克隆及其应用. 邱并生,赵丰,王小风,田波,李汝刚,蔡少华. 1992

[9]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ELISA鉴定及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许泳清,李华伟,刘中华,邱永祥,罗文彬,纪荣昌,汤浩,邱思鑫,余华. 2013

[10]甘薯羽状斑驳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姜珊珊,冯佳,张眉,王升吉,辛志梅,吴斌,辛相启. 2018

[11]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分子变异. 王晓华,张振臣,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 2012

[12]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褪绿矮化病毒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许泳清,李华伟,邱思鑫,刘中华,邱永祥,罗文彬,纪荣昌,汤浩,余华. 2014

[13]甘薯病毒病害(SPVD)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张盼,兰新芝,乔奇,张德胜,秦艳红,田雨婷,王爽,张振臣. 2013

[14]反向斑点杂交法快速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G病毒. 何虎翼,谭冠宁,刘义明,何新民,唐洲萍,李丽淑,王晖. 2014

[15]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复合侵染甘薯引起的细胞病理学研究. 谢礼,吕明芳,王芳,季志仙,吴列洪,严成其,陈剑平. 2013

[16]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丽,王振东,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王爽,张立军,张振臣. 2013

[17]四川省甘薯病毒的研究. 阎文昭,王大一,汤卫,谢红,张莉. 1993

[18]烟粉虱对甘薯种薯带毒率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王爽,赵付枚,田雨婷,乔奇,张德胜,王永江,张振臣. 2024

[19]有关分子生物学在渔业环境保护中的运用探讨. 马超. 2015

[20]水稻种子耐贮藏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高家东,陈光辉,刘军.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