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组学解析遮阴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勤操

作者: 陈勤操;戴伟东;蔺志远;解东超;吕美玲;林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叶;遮阴;代谢组学;液质联用;次生代谢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9 年 06 期

页码: 1066-107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茶叶生产上常采用遮阴处理来提高其品质,然而,黑暗遮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尚未清楚。本文重点研究黑暗遮阴对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以期更加详细了解遮阴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方法】利用遮阳网对茶树进行中度(65.0%)、黑暗(99.7%)两个遮阴处理,不遮阴作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总多酚、总氨基酸、总黄酮的含量,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对茶叶中的主要品质成分进行详细调查。【结果】与对照相比,中度遮阴显著降低了茶叶的总氨基酸、总黄酮含量(P<0.05),轻微降低了总多酚含量,增加了酚氨比;黑暗遮阴显著降低了总氨基酸和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了总多酚含量和酚氨比(P<0.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两个遮阴处理明显改变了茶树叶片的代谢组。进一步鉴定得到了87个化合物,包括2个生物碱、18个氨基酸、12个儿茶素类、8个儿茶素二聚体类、19个黄酮(醇)糖苷、5个香气糖苷、6个核苷(酸)、9个酚酸、8个其他化合物;与对照相比,82个化合物在遮阴处理后出现显著差异(P<0.05)。遮阴后,生物碱含量显著增加;氨基酸呈现多样性变化,半数以上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部分儿茶素类及二聚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在中度遮阴后显著降低,然而大部分儿茶素类和儿茶二聚体素类物质的含量却在黑暗遮阴后显著上升;绝大部分黄酮(醇)糖苷的含量在遮阴后出现显著下降,且遮阴程度越高,下降越多;大部分香气糖苷含量在遮阴后显著上升;大部分核苷(酸)含量在遮阴后显著降低;多数酚酸的含量在遮阴后显著上升。【结论】黑暗遮阴后,生物碱、儿茶素类及儿茶素二聚体类等物质含量显著上升,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酚氨比显著上升,预示黑暗遮阴处理可能不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分类号: S571.1

  • 相关文献

[1]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红杆与绿杆型多花黄精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姜武,翁国杭,陈家栋,叶传盛,姜鑫凯,陶正明. 2021

[2]基于代谢组学的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高健健,陈丹,彭佳堃,吴文亮,蔡良绥,蔡亚威,田军,万云龙,孙威江,黄艳,王哲,林智,戴伟东. 2022

[3]代谢组学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运用. 周洪英,孙波,郝瑜,胡兴明,吴洪丽. 2017

[4]基于代谢组学的‘永春佛手’乌龙茶化学成分解析. 彭佳堃,戴伟东,颜涌泉,张悦,陈丹,董明花,吕美玲,林智. 2022

[5]茶树种质资源汝城白毛茶的代谢物差异研究. 赵熙,赵洋,杨培迪,宁静,杨阳,成杨,刘振. 2023

[6]代谢组学在基础兽医学中的应用. 马宁,刘希望,李剑勇,杨亚军,郭沂涛,刘光荣. 2015

[7]基于UHPLC-Q-TOF/MS的不同产地普洱生茶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杨晨,戴伟东,吕美玲,李朋亮,刘栩,田军,万云龙,李继,林智. 2017

[8]黄酮醇糖苷与茶树品种适制性关系研究. 戴伟东,解东超,吕美玲,谭俊峰,李朋亮,吕海鹏,林智. 2016

[9]矿质营养对药用植物黄酮类成分合成的影响. 刘大会,郭兰萍,黄璐琦,金航,刘伟,朱端卫. 2010

[10]植物内源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意义. 蒋科技,皮妍,侯嵘,唐克轩. 2010

[11]茶丽纹象甲为害诱导的茶树防御反应分析. 高香凤,李慧玲,王让剑. 2019

[12]植物内生木霉菌研究进展. 李梅,田莹,蒋细良. 2020

[13]紫花苜蓿幼苗茎叶响应盐胁迫的双向电泳比较分析. 熊军波,刘洋,田宏,张鹤山,陈明新. 2018

[14]植物次生代谢理论与技术在现代生态农业中的创新应用. 梁鸣早,刘立新,那中元,吴文良,孙成. 2020

[15]黄龙病病菌侵染对茶枝柑果实类黄酮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石莹,刘园,陈嘉景,张海朋,曾继吾,黄宏建,田静,彭抒昂,徐娟. 2020

[16]丛枝菌根影响植物萜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研究进展. 谢伟,郝志鹏,郭兰萍,张莘,张淑彬,王幼珊,陈保冬. 2020

[17]植物中UbiA膜结合型芳香族异戊烯基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落艳娇,王圆月,庞永珍,申国安,郭宝林. 2023

[18]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遗传修饰研究进展. 刘蓉蓉. 2008

[19]哈茨木霉对接种尖孢镰刀菌后黄瓜根系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刘爱荣,陈双臣,晋文娟,于贝贝,王凤华,贺超兴. 2012

[20]RNA-Seq技术在珍稀濒危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倪馨宇,贺俊英,燕孟娇,杜超.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