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高低畦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江明

作者: 周江明;韩小伟;田雪慧;武利峰;高英波;李明军;李伟;李树兵;郝延杰;韩哲;高琪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种植模式;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穗数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24 年 014 期

页码: 64-7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明确黄淮海流域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以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于2020—2022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衡观35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小畦平作(SFP)、两高四低(THFLP)、四高两低(FHTLP)3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和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差异,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HFLP处理下小麦产量、穗数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较SFP和FHTLP,2020—2021年产量分别提高23.65%、13.20%,穗数分别提高34.78%、18.83%,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分别提高45.89%、14.66%,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66.69%、16.94%;2021—2022年产量分别提高24.21%、10.13%,穗数分别提高38.55%、21.38%,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分别提高47.57%、13.64%,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75.30%、14.74%。3种种植模式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均高于花前营养器官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且2年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均以THFLP最高,与SFP、 FHTLP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THFLP通过合理调整农田微地形优化小麦群体结构,达到增大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和加强花后干物质同化量的目的,以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是井灌区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多功能保水剂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董晓霞,韩广津,王学君,刘兆辉,郑东峰. 2008

[2]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水分利用特性研究. 董志强,吕丽华,姚海坡,张经廷,崔永增,张丽华,梁双波,贾秀领. 2017

[3]密度和施肥对旱地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柳燕兰,郭贤仕,张绪成,马明生,王宏康. 2021

[4]控释氮肥全量基施对旱地玉米产量形成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建军,党翼,赵刚,樊廷录,王磊,李尚中. 2021

[5]不同磷钾用量对杂交水稻渝香203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马均,石勇,许远明,熊洪. 2013

[6]贵州不同生态区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曾涛,魏鹏程,魏盛,付敬锋,陈杜,郑迎霞,王安贵,张军,程乙,宋碧. 2023

[7]土壤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周宝元,孙雪芳,丁在松,马玮,赵明. 2017

[8]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周根友,杨红燕,夏华,陈启康. 2017

[9]不同密肥条件下通粳981产量构成因子分析(英文). 周根友,杨红燕,夏华,陈启康. 2017

[10]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周根友,汪波,柯裴蓓. 2020

[11]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王青,赵莉,何贤芳,朱昭进,汪建来,姚大年. 2012

[12]密度对玉米产量(>15000kg·hm~(-2))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王楷,王克如,王永宏,赵健,赵如浪,王喜梅,李健,梁明晰,李少昆. 2012

[13]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关系. 王金君,张丽颖. 2004

[14]肥水耦合对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吕艳东,郭晓红,李红宇,周健,姜玉伟,赵洋,蔡永盛,马艳,郑桂萍. 2015

[15]覆盖种植方式和施氮对甘肃庆阳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张环. 2017

[16]冬小麦田间集雨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亢秀丽,王娟玲,马爱平,靖华,王裕智,许玉娟. 2010

[17]不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董志强,吕丽华,崔永增,申海平,张经廷,姚艳荣,贾秀领. 2016

[18]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王健波,严昌荣,刘恩科,陈保青,张恒恒. 2015

[19]不同播幅对小麦花后叶片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张振,赵俊晔,石玉,张永丽,于振文. 2024

[20]宽厢宽幅种植模式不同种植规格对果蔗产量及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向勇,朱文华,刘鹏飞,卢加举.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