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茶栽培品种‘柿大茶’品系间代谢物及遗传进化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汉琛

作者: 周汉琛;刘亚芹;王辉;杨霁虹;徐玉婕;雷攀登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柿大茶’;太平猴魁绿茶;挥发性成分;非挥发性成分;转录分析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23 年 14 期

页码: 229-236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柿大茶’为有性系茶树品种,其嫩梢是加工太平猴魁绿茶的主要原料。本研究为探究‘柿大茶’品系(高家早、黄种、柿大茶2号、柿大茶6号和广阳早)与非‘柿大茶’茶树品种(凫早2号和舒茶早)加工绿茶品质以及遗传进化的差异,对7个茶树品种绿茶中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分析,同时基于RNA-seq技术分析7个茶树品种中全基因组转录水平及遗传背景差异。结果显示,除舒茶早绿茶外,儿茶素类物质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其余品种绿茶中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在各品种绿茶中有显著性差异。‘柿大茶’绿茶茶汤中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茉莉酮等呈花香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柿大茶’品系广阳早与凫早2号、舒茶早中的全基因组转录水平变化较为接近,在主成分分析中与其他‘柿大茶’品系分布在不同象限。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非‘柿大茶’凫早2号和舒茶早亲缘关系更接近,并与‘柿大茶’品系广阳早、黄种亲缘关系较接近,而与高家早、柿大茶2号和6号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进一步分析显示,与花香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普遍在‘柿大茶’品系中有较高的转录水平。本研究结果为选育优异‘柿大茶’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为后续分析茶树花香类化合物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分类号: TS272.7

  • 相关文献

[1]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低温烘焙对白化品种绿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张晓磊,周汉琛,刘亚芹,王辉,雷攀登. 2024

[2]‘柿大茶’品系间芳香类物质、儿茶素及游离氨基酸差异分析. 周汉琛,王辉,雷攀登,黄建琴. 2018

[3]"清香"与"栗香"绿茶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差异分析. 王梦琪,朱荫,张悦,施江,林智,吕海鹏. 2021

[4]茉莉花非挥发性成分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唐雅园,何雪梅,孙健,盛金凤,刘国民,周主贵,李昌宝,李丽,陈嘉莉,零东宁,韦珍,易萍,唐杰,胡瑶. 2021

[5]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冬桑复合茶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孙淑娟,施江,李汉兴,刘露民,彭群华,吕海鹏,林智. 2024

[6]不同速酿工艺生产鱼露的非挥发性成分比较. 陈之瑶,张业辉,唐道邦,刘学铭,陈智毅. 2016

[7]恩诺沙星对大肠杆菌全基因组表达谱的影响. 白华,齐静,朱小玲,王庆艳,杜加法,刘玉庆. 2009

[8]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Runt转录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王晓雯,梁艳,邢婧,刘旭雅,黄倢. 2014

[9]稻属中一个高度保守和组成型表达酪氨酸/丝氨酸-酸酸双特性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英文). 杨明挚,黄兴奇,张汉波,陈善娜,杨红玉,程在全. 2009

[10]家蚕浓核病毒BmDNV-3(中国株)VD_1基因组结构与转录分析. 王永杰,姚勤,陈克平,韩序. 2006

[11]家蚕丝氨酸蛋白酶基因BmSPH33对BmNPV诱导的免疫响应. 张永红,邵榆岚,苏振国,白兴荣. 2021

[12]家蚕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转录分析及对免疫的响应. 张永红,朱峰,唐芬芬,邵榆岚,白兴荣. 2018

[13]猕猴桃BBX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转录特征分析. 路喻丹,刘晓驰,冯新,陈桂信,陈义挺. 2024

[14]弱光环境下适应性不同的番茄生长发育与转录组差异分析. 王虹,苗辰,丁小涛,沈海斌,朱为民. 2024

[15]猪圆环病毒2型SD2分离株ORF3基因转录分析. 丁鹏,李俊,于周,程凯慧,吴家强,王金宝. 2009

[16]类猪圆环病毒P1转录的Northern Blot分析. 温立斌,王凤芝,何孔旺,倪艳秀,张雪寒,李彬,王小敏,郭容利,周俊明,俞正玉,茅爱华,吕立新,解建平. 2014

[17]家蚕丝氨酸蛋白酶基因BmSP25转录分析及其免疫响应. 张永红,朱峰,唐芬芬,邵榆岚,白兴荣. 2017

[18]家蚕 δ-鸟氨酸转氨酶基因Bmoat转录分析 及对免疫的响应. 张永红,朱峰,唐芬芬,邵榆岚,白兴荣. 2018

[19]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芝麻油和芝麻香精的挥发性成分. 秦早,杨冉,高桂园,黄纪念,陈晓岚,屈凌波. 2012

[20]微波干燥对芝麻品质特性的影响. 张丽霞,张勋,宋国辉,王静博,黄纪念,赵福利.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