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新疆小麦材料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分布规律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芦静

作者: 芦静;刘娜;梁晓东;周安定;曹俊梅;张新忠;李建疆;曾潮武;黄天荣;高永红;吴新元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籽粒PPO活性;PPO基因;功能标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期刊名称: 新疆农业科学

ISSN: 1001-4330

年卷期: 2012 年 49 卷 01 期

页码: 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了解新疆小麦材料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基因的等位变异组成和分布以及与PPO活性的关系,为小麦PPO活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PO基因的功能标记PPO18、PPO29和PPO16对445份新疆冬春小麦材料进行2A和2D染色体上PPO等位基因Ppo-A1a、Ppo-A1b、Ppo-D1a和Ppo-D1b的检测,分析不同等位变异与PPO活性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结果】PPO18在等位基因Ppo-A1a(高PPO)和Ppo-A1b(低PPO)中的分布频率为73.03%和26.97%,PPO16和PPO29在等位基因Ppo-D1a(低PPO)和Ppo-D1b(高PPO)中的分布频率76.63%和23.37%。Ppo-A1a与Ppo-A1b基因型的PPO活性平均值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Ppo-D1a与Ppo-D1b两者基因型的平均PPO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两个PPO基因的等位基因组合类型分布频率为:Ppo-A1a/Ppo-D1a(54.38%)、Ppo-A1a/Ppo-D1b(18.65%)、Ppo-A1b/Ppo-D1a(22.25%)和Ppo-A1b/Ppo-D1b(4.72%);同时冬春小麦材料间PPO活性基因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看,新疆小麦材料中高PPO活性的等位变异类型所占比例较高。【结论】PPO18、PPO16和PPO29标记可以作为小麦材料PPO活性鉴定有效工具。可直接利用此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法改良黄淮冬小麦赤霉病抗性. 代旭冉,黄义文,李腾,邓云,苏研,买春艳,于立强,于广军,李辉利,刘宏伟,杨丽,周阳,张宏军,李洪杰. 2021

[2]中国冬小麦品种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等位变异检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肖永贵,何心尧,刘建军,孙道杰,夏先春,何中虎. 2008

[3]春小麦脂肪氧化酶TaLox-B位点等位变异检测及分布规律. 董一帆,严勇亮,谢磊,库尼都孜阿依·吐尔汗,战帅帅,耿洪伟. 2021

[4]香稻品种OsBADH2突变位点分析及其功能标记的开发. 孙平勇,张武汉,舒服,何强,张莉,彭志荣,邓华凤. 2021

[5]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应用研究进展. 张佩胜,赵春德,余宁,张迎信,刘群恩. 2014

[6]水稻半矮秆基因sd1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徐建军,张云辉,顾啸,姚麒麟. 2016

[7]中国小麦品种黄色素含量基因等位变异分子检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杨芳萍,何心尧,何中虎,尚勋武,杨文雄. 2008

[8]新疆小麦黄色素含量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检测及其分布. 芦静,胡钰,周安定,梁晓东,曹俊梅. 2012

[9]水稻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R功能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陈智慧,许扬,王军,李文奇,范方军,陈丽琴,陶亚军,仲维功,杨杰. 2019

[10]一种水稻香味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 王丰,李金华,柳武革,廖亦龙,朱满山,刘振荣,黄慧君,黄德娟. 2008

[11]大豆重要性状功能基因KASP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张君权,武婷婷,姚翔宇,熊果,蒋炳军,陈庆山,孙石,韩天富. 2024

[12]黄淮麦区小麦品种PPO活性基因等位变异的检测及分布. 杨子博,顾正中,周羊梅,王安邦,罗伯祥,沈业松. 2016

[13]小麦品种面粉色泽相关PPO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窦秉德,叶建,董红梅,孙美娟,马跃,冯雪娇,朱晓滨,童婷,张瑞越,顾正中,高爱农. 2011

[14]小麦抗穗发芽基因挖掘及分子育种进展. 黄义文,代旭冉,刘宏伟,杨丽,买春艳,于立强,刘朝辉,李洪杰,周阳,张宏军. 2021

[15]小麦TaSAP2-6A基因标记与多种环境下的农艺性状相关. 王亦学,李龙,毛新国,王景一,昌小平,景蕊莲. 2021

[16]黄色素含量基因在黑龙江省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张春利,邵立刚,王岩,赵海滨,李长辉,宋庆杰,于海洋. 2008

[17]`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穗发芽及光周期的分子检测. 张春利,杨芳萍,宋庆杰,赵海滨,何中虎. 2008

[18]利用功能标记揭示新疆小麦改良品种与地方品种的遗传变异. 简大为,周阳,刘宏伟,杨丽,买春艳,于立强,韩新年,张宏军,李洪杰. 2018

[19]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穗发芽及光周期的分子检测. 张春利,杨芳萍,宋庆杰,赵海滨,何中虎. 2008

[20]小麦转录因子基因TaNAC67参与调控穗长和每穗小穗数. 张宏娟,李玉莹,苗丽丽,王景一,李超男,杨德龙,毛新国,景蕊莲.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