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因子对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生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姜翠兰

作者: 姜翠兰;胡国华;丁俊杰;陈庆山;刘春艳;文景芝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气象因子;黑龙江省;发生规律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09 年 28 卷 02 期

页码: 278-28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合丰50为试材对黑龙江省田间大豆灰斑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采集田间发病的大豆叶片,通过调查极端高温和低温条件及不同大豆叶部温度、冠层湿度下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产孢情况,初步探索了大豆灰斑病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即叶面温度18℃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5.6个.mm-2;冠层湿度80%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10.0个.mm-2;叶面温度在-30℃~30℃范围内孢子均能正常萌发。2006年和2007年田间气象因子和当年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程度与6、7、8月份平均湿度和降水总量成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无关。

分类号: S435.651

  • 相关文献

[1]影响大豆灰斑病主要气象因子的通径分析. 丁俊杰. 2010

[2]2011-2019年黑龙江省大麻生产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姜树坤,杨贤莉,王立志,张喜娟,迟力勇. 2022

[3]济南地区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流行关键气象因子分析及预测. 张眉,吴斌,姜珊珊,辛志梅,郭霞,王升吉,辛相启. 2020

[4]江苏徐州甘薯种植区金龟子种类调查及发生趋势初探(英文). 闫会,薛程,张允刚,马代夫,李强. 2015

[5]江苏徐州甘薯种植区金龟子种类调查及发生趋势初探. 薛程,张允刚,马代夫,李强. 2015

[6]转Bt基因抗虫棉(R93—4)田间黄萎病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宋晓轩,刘学堂,朱荷琴. 1998

[7]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杨耿斌. 2009

[8]三江平原地区降水量变化与大豆灰斑病相关性分析. 丁俊杰. 2013

[9]大豆灰斑病病叶、病荚、病粒间的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黄春艳,马淑梅,朱传楹,李宝英. 2000

[10]温度与叶面湿润期对大豆灰斑病侵染的影响. 顾鑫,柏晓东,丁俊杰,杨晓贺,赵海红,姚亮亮,刘伟,王平. 2017

[11]大豆灰斑病菌生长和产孢高效培养方法探讨. 马铃铃,刘念析,郑宇宏,厉志,刘佳,衣志刚,董志敏,王曙明. 2019

[12]北大荒农垦集团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 张茂明,顾鑫,杨晓贺,姚亮亮,高雪冬,刘伟,赵海红,丁俊杰,韩新丽. 2020

[13]东北大豆杀菌剂减施增效技术研究. 顾鑫,杨晓贺,姚亮亮,高雪冬,张茂明,刘伟,邱磊,申宏波,马迎,丁俊杰. 2020

[14]一种叶面遮盖剂在大豆灰斑病防治中的应用. 杨晓贺,王平,顾鑫,姚亮亮,高雪冬,张茂明,刘伟,申宏波,张瑜,丁俊杰. 2020

[15]2016-2019年北方春大豆参试品种(系)花叶病和灰斑病抗性鉴定及分析. 刘佳,衣志刚,董志敏,厉志,陈亮,刘念析,孙星邈. 2021

[16]大豆灰斑病的研究现状. 顾鑫,丁俊杰. 2010

[17]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薛红. 2008

[18]全国大豆区域试验品种灰斑病抗病性鉴定. 刘玉芝,刘佳,邱强. 2004

[19]大豆灰斑病菌菌丝块离体叶接种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 张彪,黄军艳,刘胜毅,赵美霞,汪承刚,董彩华. 2011

[20]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灰斑病短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顾鑫,杨国珍,丁俊杰,刘伟,杨晓贺,赵海红,姚亮亮.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