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籼杂交稻LAI、SPAD和LTR的动态变化及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廖亦龙
作者: 廖亦龙;柳武革;王丰;刘迪林;孔乐;李金华;付崇允;曾学勤;朱满山;马晓智;霍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交稻;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SPAD;单株茎蘖数;透光率;产量性状
期刊名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936-94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研究晚籼杂交稻单株穗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片SPAD和透光率(Light transmittance rate,LTR)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5个三系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配置杂交组合,于2021年晚季在广州进行27个杂交组合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杂种光合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各光合参数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杂种茎蘖数自移栽后直线上升,于移栽后25 d达分蘖高峰,始穗期(移栽后60 d)进入平稳期;杂种LAI自移栽后快速上升,于幼穗分化后期(移栽后50 d)后达最高值,之后进入回落期;叶片SPAD自移栽后逐步走低,生长发育前期组合间叶片SPAD差异不明显,进入灌浆结实期后存在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差异;杂种群体LTR随发育进程呈逐步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分蘖盛期前(移栽后10~20 d)以及始穗期至灌浆期(移栽后60~76 d)的单株茎蘖数与杂种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增产作用主要通过增加单株实粒数实现;分蘖盛期至幼穗分化后期(移栽后25~50 d)的茎蘖数过多,增加了杂种群体的无效分蘖,造成杂种结实率下降和产量显著降低;分蘖前期(移栽后20 d)和始穗期(移栽后60 d)杂种LAI与产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和0.255,增产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单株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实现;灌浆期(移栽后76 d)的LAI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2;生育前期(移栽后15~50 d)杂种SPAD对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增产效应,而灌浆结实期(移栽后76~90 d)的SPAD则造成极显著减产;杂种群体LTR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蘖前期(移栽后20 d)和幼穗分化前期(移栽后38 d)的LTR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和-0.384。【结论】‘天丰A’‘五丰A’‘广恢998’和‘广恢308’组合的前期分蘖力强,茎蘖数多,叶面积系数大,早生快发性好;‘扬泰A’‘广恢998’等组合前期LTR较低、后期较高,有利于植株光合作用和产量提高。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光合参数通过影响杂种的不同产量性状,实现对杂种产量的影响。通过光合参数与杂种产量回归方程的拟合,能较好地对杂交水稻早期产量进行预测。
分类号: S511.21
- 相关文献
[1]利用数字图像估测棉花叶面积指数. 王方永,王克如,李少昆,肖春华,王琼,陈江鲁,金秀良,吕银亮. 2011
[2]密度对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郑单901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薛华政,谷利敏,夏来坤,穆心愿,刘康,韩小花,唐保军,周波. 2019
[3]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变化. 吕丽华,赵明,赵久然,陶洪斌,王璞. 2008
[4]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夏玉米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 吕丽华,陶洪斌,夏来坤,张雅杰,赵明,赵久然,王璞. 2008
[5]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叶面积指数与群体透光率的关系研究. 韩焕勇,王方永,陈兵,李保成. 2014
[6]不同类型化控剂对春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 任红,周培禄,赵明,董志强,李从锋. 2017
[7]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朱宝国,张春峰,王囡囡,孟庆英,贾会彬,匡恩俊. 2015
[8]华南晚杂交稻叶片SPAD值及其一般配合力和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 廖亦龙,柳武革,王丰,刘迪林,孔乐,李金华,霍兴,付崇允,朱满山,曾学勤. 2024
[9]华南晚籼杂交稻叶片SPAD值及其一般配合力和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 廖亦龙,柳武革,王丰,刘迪林,孔乐,李金华,霍兴,付崇允,朱满山,曾学勤. 2024
[10]穗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水分亏缺对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张卫星,朱德峰,朱智伟,林贤青,张玉屏,陈惠哲. 2011
[11]全香型杂交稻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力及相关性分析. 曹应江,游书梅,张涛,杨莉,杨乾华,秦俭,李赓觅,李昭祥,罗婧,高磊,郑家奎,蒋开锋. 2023
[12]几种新型农膜的小气候效应研究. 张兆辉,汪李平,于海彬,王俊良. 2009
[13]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李艳大,汤亮,张玉屏,刘蕾蕾,曹卫星,朱艳. 2010
[14]不同密度棉花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吴杨焕,贾彪,李杰,杨平,柴顺喜,陈锐,张斌,马富裕. 2016
[15]酶解工艺对山楂粗滤汁澄清效果的影响. 李淑芳,张志军,魏雪生. 2011
[16]应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农膜. 崔淼. 2001
[17]单层和双层膜组装式日光温室环境性能比较分析. 宋明军,赵鹏,张斌祥,赵树春,张建金. 2018
[18]山西主要杂粮淀粉的理化特性研究. 丁卫英,张玲,张江宁,韩基明,杨春. 2019
[19]膜下小苗移栽最适地膜透光率优选研究. 冯长春,王昕,张久权,董建新,余祥文,王勇,凌爱芬. 2020
[20]百草枯的控草效果及对光照和油菜产量的影响. 魏守辉,张朝贤.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聚两优53的选育
作者:张建林;廖学群;王丰;张泽佳;彭国巍;柳武革;王新;黄广平;谢沛丽;许岱;姚润沐
关键词:杂交水稻;聚两优53;品种选育
-
弱感光型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广泰优6355的选育
作者:吴海;柳武革;李越;王丰;高顺利;李金华;王水俊;窦梓源;李镭;张志荣
关键词:弱感光型;杂交稻;广泰优6355;选育;制种技术
-
华南双季稻区不同季别种植籼稻品种整精米率差异及高整精米率材料筛选
作者:陈洛;李学忠;谢国威;杨梯丰;杨武;赵均良;王丰;周玲艳;董景芳
关键词:籼稻;整精米率;早季;晚季;华南稻区
-
福建省山区乡村产业发展精准帮扶实践经验与思路建议
作者:王丰;周江梅;杨小裕
关键词:福建;山区;乡村产业;精准帮扶;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保护
-
优质杂交晚籼新组合协禾优1002的选育及高产制种技术
作者:钟日生;柳武革;刘伯全;陈彩霞;吴建发;袁沛森;冯大良;蔡柳文;刘良成
关键词:优质;杂交水稻;协禾优1002;选育;制种技术
-
华南晚杂交稻叶片SPAD值及其一般配合力和遗传效应的动态变化
作者:廖亦龙;柳武革;王丰;刘迪林;孔乐;李金华;霍兴;付崇允;朱满山;曾学勤
关键词:杂交稻;SPAD值;一般配合力;遗传效应;动态变化
-
粤稻百年主要水稻科技创新成就概述
作者:王丰
关键词:广东;水稻;稻种资源;水稻矮化育种;优质稻育种;杂交稻育种;栽培技术;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