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作对高粱光合特征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思彤

作者: 刘思彤;张东娟;许锦;裴大顺;王佳旭;韩博;董建新;李亚军;滕达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高粱;间作;产量;光能利用;干物质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671-8151

年卷期: 2023 年 43 卷 006 期

页码: 52-6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目的]为挖掘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间作的潜在价值,以高粱花生间作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高粱花生间作最佳行比,揭示相关增产机理.[方法]本研究于2021-2022年连续2年进行,以高粱辽糯11和花生锦花15为试验材料,间作行比设置4∶4、8∶4,以清种为对照,测定分析不同间作行比高粱和花生生物性状、光能利用特征、物质生产能力和产量差异.[结果]2年试验期间,高粱、花生间作种植显著改善了高粱群体性状、光合作用及物质生产能力,主要表现为株高降低、茎粗增加,单株干物质及产量的增加,年际表现相同.高粱、花生4:4间作时,高粱农艺性状表现优异,株高降低了 4.56%~6.21%,茎粗增加 5.95%~11.43%;产量最高,达到 11 202.34 kg·hm-2(2021)、11 790.64 kg· hm-2(2022),比清种增加32.40%和34.14%;千粒重增加3.39%~10.59%,穗粒重增加5.51%;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达377.59 g·株-1,比清种增加22.86%;净光合速率提高11.81%~13.35%,蒸腾速率提高18.58%~53.27%,气孔导度增加25.57%~53.96%,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了 15.30%,且高粱籽粒光能利用率提高31.25%~34.48%,生物产量光能利用率增加了 22.65%(2022).[结论]高粱花生间作行比4:4时整体表现最佳.高粱花生间作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间作时高粱为优势作物,合理的间作行比改善了高粱植株冠层结构特征,提高了光合作用能力和光能利用率,为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分类号: S514

  • 相关文献

[1]玉米/辣椒间作群体对光能利用的研究. 王俊强,腾云飞,马宝新,刘海燕,孙善文. 2010

[2]不同间作模式对糯高粱干物质、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彭方丽,汪灿,周棱波,张国兵,赵强,张春兰,高杰,邵明波. 2023

[3]钾肥施用方式对高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周紫阳,马英慧,王江红,李光华,刘海楼,王鼐. 2016

[4]不同覆膜方式对高粱生长发育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隋虹杰,成慧娟,王立新,葛占宇,张姼,潘映雪,孙亚琴. 2019

[5]钾肥施用方式对高粱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英文). 周紫阳,马英慧,王江红,李光华,石贵山,刘海楼,王鼐. 2016

[6]播期对西南地区垄作直播高粱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尹学伟,李强,王秋月,鲁远源,李清虎,魏灵,张晓春. 2022

[7]不同棉花高粱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研究. 魏学文,韩文风,徐勤青,王桂峰,熊世武,王占彪. 2024

[8]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辛宗绪,刘志,赵术伟,肖继兵,朱晓东,吴洪生. 2022

[9]强筋小麦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及籽粒产量对种植密度与追氮模式的响应. 郭丹丹,刘哲文,常旭虹,王艳杰,杨玉双,王玉娇,王德梅,赵广才. 2024

[10]棉-粮-油菜宽带轮作提升作物产量和光能利用率. 董明,张谦,王燕,王树林,冯国艺,梁青龙,祁虹**,赵贵元. 2024

[11]减氮增施DMPP对高粱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王佳旭,张飞,张旷野,柯福来,王艳秋,卢峰,朱凯. 2024

[12]高粱—大豆间作对高粱螟虫发生的影响. 彭秋,雷文权,何庆才,任洪,徐燕,聂莉,范光先,龙育堂. 2008

[13]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对超高产小麦品种(系)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李萌,隋娜,王鹏,赵世杰,孟庆伟,田纪春. 2009

[14]玉米种植密度与光能利用相关性的研究. 师臣,谭福忠,韩永武,徐磊,郑巍,杨柳. 2019

[15]棉麦套作模式下棉行光热资源分布变化及光能利用的研究. 刘祎,王燕,张谦,冯国艺,张曦,钱玉源,祁虹. 2020

[16]反光薄膜对提离苹果品质的效应. 唐梁楠,杨秀瑗,李雅琴,李占元,滕满,刘兰林,王怀振. 1982

[17]作物株型育种研究与进展. 高士杰,李树强,刁玉先,金晓飞. 1997

[18]水稻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 孙玉友. 2001

[19]秋发油菜的生产力及光能利用的初步研究. 赵合句,李光明,李培武,胡远钧. 1990

[20]桃园林下5种生草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及应用研究. 钱振官,沈国辉,郭水良,李涛,杜丽娟,温广月,柴晓玲.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