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西太平洋Kocebu海山区海水中颗粒态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骏

作者: 马骏;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王启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海山区;颗粒有机碳;海山效应;水团;西太平洋

期刊名称: 地球科学进展

ISSN: 1001-8166

年卷期: 2020 年 007 期

页码: 731-74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海山区颗粒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深入认知大洋海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3月对西太平洋Kocebu海山的综合调查,探讨了Kocebu海山区海水中颗粒有机碳的分布、来源及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水深的增加,颗粒有机碳浓度逐渐降低,并在接近海山底部的水层中略有回升.在各水团中,颗粒有机碳平均浓度的大小依次为北太平洋热带水大于北太平洋中层水大于底层水,其中在底层水中,山顶附近站位的颗粒有机碳浓度低于远离海山的站位.海山山顶上方750~1 500 m水层中存在上升流,进而在该区域内形成颗粒有机碳浓度12.50μg/L等值线隆起,但未形成"海山效应".Kocebu海山区的颗粒有机碳主要为海源输入,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氮平均值为3.75.在0~300 m的水层中,仅叶绿素最大值层中的颗粒有机碳/叶绿素a小于200,表明该水层中颗粒有机碳主要为生命态形式;而300 m水层中,颗粒有机碳/叶绿素a急剧升高,非生命态颗粒有机碳在总颗粒有机碳中贡献最大.

分类号: P736.4

  • 相关文献

[1]热带西太平洋浮游纤毛虫的垂直分布. 王超锋,赵丽,赵苑,李海波,陈雪,张珊,张武昌,肖天. 2016

[2]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及其洋陆过渡带:古今演变与论争. 张国伟,李三忠. 2017

[3]温度对热带西太平洋活体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生长的影响研究. 董帅帅,类彦立,李铁刚,翦知湣. 2018

[4]西太平洋风尘沉积记录研究进展. 万世明,徐兆凯. 2017

[5]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王凡,汪嘉宁,张林林,周慧,杨宇星. 2017

[6]西太平洋若干沟-弧-盆体系及板内岩浆成因研究进展. 张国良,王帅,张吉,罗青,李铁刚. 2017

[7]西太平洋深海科学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 汪嘉宁,王凡,张林林. 2017

[8]印尼贯穿流源区环流的多尺度变异及其科学重要性. 袁东亮,周慧,王铮,李翔. 2017

[9]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 石学法,李兵,鄢全树,叶俊. 2016

[10]2014年冬季西太平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 李俊磊,孙晓霞,张文静,陈芸燕. 2016

[11]裂生微地块构造特征及成因模式:来自西太平洋弧后扩张作用的启示. 牟墩玲,李三忠,索艳慧,朱俊江,李玺瑶,王光增,郭玲莉,刘永江,刘博. 2019

[12]施用有机肥对黑土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安婷婷,汪景宽,李双异,于树,朱平. 2008

[13]外源有机碳对黑土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曲晓晶,吴景贵,李建明,胡娟,张乐乐. 2017

[14]獐子岛养殖海域颗粒有机碳、颗粒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刘毅,张继红,杜美荣,蔺凡,丁刚,吴文广,房景辉. 2016

[15]广东省北江流域河流有机碳浓度历史重建. 罗艳,刘申,傅声雷,王春林,周国逸. 2009

[16]飞云江口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董开兴,徐兆礼. 2015

[17]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数量变化及其与水团关系. 管伟,陈佳杰,徐兆礼. 2016

[18]2012年秋季黄河口及莱州湾颗粒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白亚之,刘季花,胡利民,乔淑卿,杨刚,徐涛玉,石学法. 2016

[19]秸秆碳对不同施肥水平低肥力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何振超,苏瑶,喻曼,陈喜靖,万美霞,沈阿林. 2019

[20]丘陵区坡面土壤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分布特征. 何鹏,邓良基,张世熔,黄春.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