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红茶与红茶机械的发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权启爱

作者: 权启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红茶;红茶机械;发展

期刊名称: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ISSN:

年卷期: 2013 年

页码: 6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红茶加工技术起源于中国,靠精细的手工工具加工,铸就了17世纪红茶辉煌及世界霸主地位。随着印度、斯里兰卡等国机械制茶普及,18世纪其红茶产销跃居世界统治地位,中国红茶走向衰落,1949年达到最低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对红茶生产和机械研制的重视,红茶生产恢复和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红茶生产最兴盛时期。此后,国内名优绿茶兴起,红茶机械研制停滞,红茶产销再次出现低潮落。直至近几年随着红名茶的开发和出现,红茶连续化生产线研制启动,红名茶生产趋热,这种形势还在继续中。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加工工艺对红茶主要生化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王贵芳,陈荣冰. 2008

[2]色差法监测红茶发酵适度技术. 赵飞,马圣洲,吴琴燕,姚克兵,庄义庆. 2017

[3]茶黄素及其母体化学合成的相关研究. 雷志伟,郭灿,郑文莉. 2016

[4]通氧时间对红茶发酵汤色的影响. 潘科,冯林,沈强,申东. 2013

[5]8份茶树新品系加工红绿茶的适宜性. 陈正武,陈娟,曹雨,郭燕,杨春,张小琴. 2016

[6]贵州不同栽培茶树品种红茶适制性分析. 陈娟,潘科,沈强. 2014

[7]红茶通氧发酵过程中发酵叶相变化分析. 潘科,沈强,申东,杜晓. 2014

[8]“岳山红”冷泡饮用法探研. 朱海燕,王秀萍,陈宪智. 2015

[9]5类久安古树红茶的挥发性成分测定. 杨春,周雪,郭燕,胡伊然,周顺珍,郑文佳. 2016

[10]茶花红茶窨制技术初探. 申东,何萍,喻园,范定松,张畅,喻云春. 2017

[11]福建省乌龙茶、红茶中部分农药残留及日摄入量评估. 林虬,张居德,苏德森,姚清华,颜孙安. 2013

[12]引进晒青、摇青工艺降低夏秋红茶苦涩味的研究. 杨拥军,钟兴刚,粟本文,李彦,谭正初. 2014

[13]真空微波脱除红茶中咖啡碱的工艺研究. 马圣洲,赵飞,吴琴燕,陈露,董占波,庄义庆. 2016

[14]江苏丘陵地区夏暑茶鲜叶红茶适制性研究. 吴琴燕,杨敬辉,陈宏州,张文文,狄华涛,肖婷,庄义庆. 2012

[15]叶面肥喷施对茶叶中GABA含量的影响. 吴琴燕,杨敬辉,陈宏州,陈露,庄义庆. 2013

[16]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红茶中γ-氨基丁酸含量. 吴琴燕,马圣洲,张文文,庄义庆. 2014

[17]HS-SPME-GC-MS联用法分析不同通氧发酵加工工艺红茶香气成分. 潘科,冯林,陈娟,杜晓. 2015

[18]茶叶香气成分中芳樟醇旋光异构体的分析. 杨停,朱荫,吕海鹏,马成英,张悦,施江,刘爽,林智. 2015

[19]红茶发酵研究进展. 陈娟,潘科. 2018

[20]中国红茶机械的研制和发展. 权启爱.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