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率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丰

作者: 王丰;廖亦龙;柳武革;刘迪林;曾学勤;傅友强;朱满山;李金华;付崇允;马晓智;霍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动态株型;光能高效利用;双季稻区;华南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141-15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理想株型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前提。本研究拟对不同年代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恢复系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恢复系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特征,为提高光能高效利用的高产稳产杂交稻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明恢63、明恢82、蜀恢527、广恢998、广恢122、广恢128、广恢308和桂99等8个大面积应用的籼型杂交稻恢复系为供试材料,在华南生态条件下考查了其分蘖、叶面积指数(LAI)、透光率、叶片大小与开张角、叶色(SPAD值)等性状的动态变化,以及抽穗期光合速率、生育期、产量相关性状和光能利用率(RUE)等指标。【结果】各恢复系之间在株型动态变化、产量和光能利用率(RUE)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良好的动态株型与光能利用率密切相关,最为接近华南生态条件下理想动态株型的广恢998和广恢308,光能利用率最高。根据聚类分析,广恢998、广恢308和明恢82属于光能高效利用的类群Ⅰ。其他恢复系归为类群Ⅱ。最后,根据华南的光温生态特点,提出了水稻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模式及育种选择关键指标:1)移栽后分蘖和叶面积发展快,LAI达到1.0的时间≤27 d;茎蘖数达到峰值所需时间≤38 d,分蘖力中等,最高茎蘖数≤600苗/m2;2)前期窄叶长披,移栽后15 d顶部3片完全叶平均长度为37 cm,平均宽度≤0.9 cm,开张角度≥80°;后期叶片窄直,抽穗后20 d顶部倒3叶平均开张角≤65°,平均长度为43 cm,平均宽度≤1.3 cm,属于中叶型,有利于后期群体通风透光;3)后期叶片转色好,不早衰,SPAD值维持在35~40,抽穗前20 d至抽穗后20d之间的叶片SPAD值降幅≤13%;普通栽培条件下平均每穗总粒数180粒左右,有效穗数300穗/m2以上,结实率≥85%。【结论】广恢998和广恢308具有较为理想的动态株型和较高RUE,利用其配制的杂交稻天优998、博优998和五优308等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华南稻区主导品种和国家与省级区试对照品种。说明通过选育光能高效利用的理想动态株型恢复系,是组配选育高产稳产杂交稻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分类号: S511.21

  • 相关文献

[1]水稻动态株型模式及其指标探讨. 康文启,欧阳由男,董成琼,朱练峰,禹盛苗,许德海,金千瑜. 2007

[2]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分析. 康文启,欧阳由男,章善庆,董成琼,朱练峰,禹盛苗,许德海,金千瑜. 2007

[3]环洞庭湖双季稻区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刘国栋,汤彬,陈松林,殷玉梁,肖继新,陈志辉. 2013

[4]播期对双季稻区油菜熟期、产量及抗性的影响. 邹晓芬,张建模. 2011

[5]钾对不同晚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聂军,廖育林,谢坚,鲁艳红. 2017

[6]稻田可控释放肥料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合理施用技术. 邹长明,秦道珠,徐明岗,申华平,王伯仁. 2001

[7]亟待破解双季稻区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迟缓的难题. 张文毅,袁钊和,金梅. 2011

[8]8寸插秧机在双季稻区的应用及配套农艺技术研究. 李艳大,舒时富,陈立才,叶春,曾水生,李星,贺捷,江向荣. 2014

[9]南方稻田冬季马铃薯覆盖栽培对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卜洪震,胡跃高,曾昭海,肖小平,唐海明,杨光立. 2012

[10]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曾昭海,唐海明,肖小平,汤文光,杨光立,胡跃高. 2011

[11]江南双季稻区再生稻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种植模式. 张俊,邓达孙,刘建军,周文喜,黄欠如,张卫建. 2021

[12]湖南省双季稻区紫云英品种适宜性比较. 廖育林,周兴,谢坚,杨曾平,聂军,曹卫东. 2014

[13]丘陵双季稻区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陈立才,叶厚专,李艳大,舒时富,李星,王康军,万鹏,江向荣,王水发,尹国庆,袁旭. 2013

[14]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李超,肖小平,汤文光,郭立君,程凯凯,潘孝晨,汪柯,孙耿. 2019

[15]钾对不同早稻品种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聂军,廖育林,谢坚,鲁艳红,周兴,黄科延. 2016

[16]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逄焕成,唐海明,任天志,杨光立,李玉义,肖小平,汤文光,陈阜. 2013

[17]不同熟期油菜品种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研究. 程博,张春雷,吴永成,马霓. 2011

[18]双季稻区油菜移栽与直播性状比较研究. 丁秋凡,陈卫江,范连益. 2010

[19]几个新选杂交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刘金波,宋兆强,王宝祥,李健,杨波,周振玲,樊继伟,方兆伟,卢百关,刘艳,迟铭,秦德荣,徐大勇. 2016

[20]籼型杂交水稻低温障碍型耐冷性研究. 阮仁超,陈惠查,游俊梅,周介雄,李其义,王朝刚.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