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双季稻田稻草还田的碳汇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家梅

作者: 纪雄辉;彭华;石丽红;刘昭兵;田发祥;霍连杰;朱坚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双季稻田;稻草还田;土壤固碳;甲烷排放;净碳汇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11 年 22 卷 12 期

页码: 3196-320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利用长期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和短期不同稻草还田模式试验,研究稻草还田对南方双季稻田土壤固碳、甲烷排放和综合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碳,长期还田的耕层土壤碳汇年增长率为0.07tC.hm-2.a-1,土壤有机碳的表观转化率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稻草还田导致稻田甲烷排放量显著增加,其中,NPK添加稻草(NPK+RS)处理早、晚稻期间甲烷排放通量比仅施NPK分别增加了75.0%和251.5%(P<0.01).稻田甲烷排放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水稻产量和耕作方式相近的条件下,稻草(茬)的甲烷表观转化率接近.综合土壤固碳和甲烷排放的稻田净碳汇,NPK+RS处理负碳汇效应显著,基本与其水稻生物固碳接近,比稻草不还田处理(NPK)增加158.3%;不同还田模式中,稻草覆盖免耕处理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其净碳汇(负值)比高桩翻耕处理减少50.9%,有利于水稻高产稳产.

分类号: S511.42`S181

  • 相关文献

[1]免耕抛秧稻草还田技术在潜育化双季稻田中的应用效果. 鲁艳红,黄科延,杨曾平,谢坚,廖育林,聂军,周兴. 2014

[2]稻草还田对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陈苇,卢婉芳,段彬伍,Wassmann R,Lantin RS. 2002

[3]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及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 田卡,张丽,钟旭华,黄农荣,张卫建. 2015

[4]河南省中北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汇及其价值. 滕永忠,白保勋,陈东海,徐婷婷,宋长新,王卫华. 2019

[5]保水剂用量对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赵世伟,潘晓莹,何方. 2015

[6]中国近海渔业生物捕捞群体碳汇评估. 张波,唐启升. 2022

[7]中国农业净碳汇空间集聚与分异. 陈罗烨,薛领,雪燕. 2015

[8]中国农业净碳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陈罗烨,薛领,雪燕. 2016

[9]水稻低碳生产研究进展. 周胜,宋祥甫,颜晓元. 2013

[10]施肥方式对土壤CO_2释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周运来,张振华,钱晓晴,严少华,罗佳,卢信,刘丽珠,范如芹. 2016

[11]长期施肥红壤性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积累差异. 李文军,黄庆海,李大明,柳开楼,叶会财,肖国滨,张文菊,徐明岗. 2021

[12]农业措施对农田土壤碳影响研究进展. 黄光辉,李永,唐海明,张海林. 2011

[13]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特征. 秦鱼生,陈庆瑞,陈琨,涂仕华. 2015

[14]长期施肥对水稻土不同功能有机质库碳氮分布的影响. 邓文悦,柳开楼,田静,黄庆海,叶会财,娄翼来,李忠芳,曹明明. 2016

[15]基于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率的畜禽粪便农田承载力估算. 李一鸣,陈晨晨,赵智强,蒲胜海,马红红,吴湘琳,钱海峰,楚天舒,李晓红. 2024

[16]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固碳特征的影响. 刘小粉,杜章留,肖小平,杨光立,任图生. 2014

[17]生物炭基肥对植烟土壤养分及根际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影响分析. 廖珠珠,郑梅迎,姚峰,李凌云,张松杰,彭智良,李先锋,任天宝. 2024

[18]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 王小彬,武雪萍,赵全胜,邓祥征,蔡典雄. 2011

[19]有机农业发展的低碳机理分析. 刘月仙,吴文良,蔡新颜. 2011

[20]不同施肥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王成己,潘根兴,田有国,李恋卿,张旭辉.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