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籽粒性状的QTL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余曼丽

作者: 余曼丽;赵林姝;郭会君;古佳玉;李军辉;谢永盾;赵世荣;刘录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籽粒性状;SSR标记;QTL

期刊名称: 麦类作物学报

ISSN: 1009-1041

年卷期: 2014 年 34 卷 08 期

页码: 1029-103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控制基础,以γ射线诱变结合花药培养创制的大粒、高蛋白小麦新种质H307及生产上主栽品种郑麦9023创建的含有310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为实验材料,利用QTL-ICIMapping V3.3软件构建了包含133对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对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面积、周长、粗蛋白和淀粉含量进行QTL分析,结果在两年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47个加性QTL和10个QTL富集区,其中6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1D、2B、3D、6D和7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4.54%~13.14%的表型变异;31个粒形QTL,位于1B、1D、2B、3B、3D、5A、5D、6B、6D、7A和7D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2.90%~15.86%的表型变异;10个粗蛋白和淀粉含量QTL,分别位于1A、1B、4B和6A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3.64%~12.19%的表型变异。2B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贡献率较大且能稳定表达的重要染色体区段,该区段包含控制小麦千粒重、粒长、粒宽、籽粒面积和周长的10个QTL。1BL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控制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微效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为3.64%,与连锁分子标记gwm818的遗传距离为0.22cM,该位点是一个不同于前人研究结果的新位点。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籽粒性状的OTL定位. 余曼丽,赵林姝,郭会君,古佳玉,李军辉,谢永盾,赵世荣,刘录祥. 2014

[2]小麦重要农艺性状QTL近等基因导入系的选育. 吴新儒,刘树兵,刘爱峰,邓世民,王洪刚,周荣华. 2007

[3]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水稻籽粒性状QTL. 孙志广,徐婷婷,刘艳,邢运高,徐波,迟铭,李景芳,周群,王德荣,张雅馥,王宝祥,徐大勇. 2024

[4]籼稻C84和粳稻春江16B重组自交系遗传图谱构建及籽粒性状QTL定位与验证. 周梦玉,宋昕蔚,徐静,付雪,李婷,朱雨晨,肖幸运,毛一剑,曾大力,胡江,朱丽,任德勇,高振宇,郭龙彪,钱前,吴明国,林建荣,张光恒. 2018

[5]利用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籽粒性状与种子活力相关关系研究. 姜朋,李斯深,马鸿翔,张鹏,孙庆泉. 2013

[6]冬小麦旗叶大小及籽粒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逯腊虎,杨斌,张婷,张伟,袁凯,史晓芳,彭惠茹,倪中福,孙其信. 2018

[7]播期播量对陇春31号籽粒性状的影响. 王炜,陈琛,刘风,叶春雷,罗俊杰. 2020

[8]新疆小麦品种籽粒性状、磨粉品质及其关系的研究. 桑伟,穆培源,徐红军,庄丽,王亮,邹波. 2010

[9]小麦籽粒质量性状与兰州拉面感官质量关系研究. 张影全,孔雁,邢亚楠,唐娜,魏益民. 2017

[10]1BL.1RS易位系对小麦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肖永贵,刘新伦,何胜美,夏先春,何中虎. 2011

[11]小麦核质互作杂交种农艺性状和籽粒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李燕红,高世庆,任扬,张俊杰,都晶晶,高聪,王军卫,马守才,宋瑜龙,张改生,牛娜. 2021

[12]山西小麦品(系)种穗部与籽粒性状分析. 张东旭,张俊灵,闫金龙,孙美荣,张树彬. 2017

[13]基于不同播期的小麦籽粒性状综合分析. 张广旭,王康君,郭明明,谭一罗,孙中伟,樊继伟. 2023

[14]水稻抽穗扬花期耐热性的QTL分析. 张涛,杨莉,蒋开锋,黄敏,孙群,陈温福,郑家奎. 2008

[15]玉米不同叶位叶面积的QTL定位. 安允权,张君,席章营,李明娜,李沛. 2016

[16]基于SSR标记初步定位小豆驯化相关性状QTL. 贾龙,罗高玲,陈燕华,王素华,陈红霖,刘长友,杜吉到,王丽侠. 2023

[17]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若干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杨喆,关荣霞,王跃强,刘章雄,常汝镇,王曙明,邱丽娟. 2004

[18]绿豆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若干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王建花,张耀文,程须珍,王丽侠. 2017

[19]甜瓜果肉β-胡萝卜素含量的QTL分析. 吕丽华,王怀松,付秋实,朱慧芹. 2012

[20]黄瓜苗期主要农艺性状相关QTL定位分析. 苗晗,顾兴芳,张圣平,张忠华,黄三文,王烨,方智远.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