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糯玉米-鲜食大豆不同间作行比配置下产量与综合效益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红梅

作者: 李红梅;冒宇翔;章慧敏;周广飞;张振良;郝德荣;陆虎华;陈国清;薛林;石明亮;黄小兰;宋旭东

作者机构: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鲜食玉米;鲜食大豆;间作行比;产量;经济效益

期刊名称: 大麦与谷类科学

ISSN: 1673-6486

年卷期: 2023 年 40 卷 005 期

页码: 45-49,62

摘要: 为明确鲜食糯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最佳行比配置,设置4种不同种植行比的田间配置和对照处理,分析不同行比对鲜食糯玉米和鲜食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进行综合效益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与净作(CK)相比,不同行比间作配置使苏玉糯11和苏甜糯818的株高和穗位高分别增加了3.28%、3.01%和3.32%、5.37%.鲜食糯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下苏甜糯818和苏玉糯11的产量与CK相比降幅分别为13.46%、36.38%.比较不同行比配置发现,1行玉米3行大豆(1M3S)处理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苏玉糯11和苏甜糯818间作系统净收益分别达到882.5、1239.1元/667m2,而纯作收益仅分别为640.6、731.4元/667m2,说明株高较矮的苏甜糯818间作系统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和经济效益更好,苏甜糯818可能更适合作为鲜食糯玉米-鲜食大豆复合间作的优选品种进行推广.

分类号: S513%S565.1

  • 相关文献

[1]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在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产量表现. 包斐,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卢德生,王桂跃. 2016

[2]甘薯-鲜食玉米套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吴巧玉,邓仁菊,罗密,何天久. 2022

[3]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高效种植技术. 汪凯华,王学军,陈满峰,缪亚梅,顾春燕,葛红,单志良. 2014

[4]鲜食“蚕豆/春玉米-夏(秋)大豆/秋玉米”高效种植技术. 汪凯华,单志良,王学军,陈满峰,缪亚梅,葛红,顾春燕. 2014

[5]鲜食"蚕豆/春玉米+大豆-秋玉米/秋大豆"1年5熟高效种植技术(英文). 葛红,汪凯华,王学军,陈满峰,缪亚梅,顾春燕,单志良. 2016

[6]鲜食玉米、鲜食大豆间作栽培产量产值分析. 包斐,赵福成,谭禾平,韩海亮,王桂跃. 2017

[7]适宜重庆区域的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田红琳,高素荣,易靖,邓长琴,刘严,张光列,刘广银,廖江,吴毓,冉子渝. 2024

[8]玉米大豆间作行比对早熟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李小红,王业建,李立,周虹. 2011

[9]不同玉米大豆间作行比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曹曼君,王婧瑜,崔悦,Deborah Joy Blessing,李双,陈喜凤,谷岩. 2023

[10]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张海军,曾燕南,周影. 2010

[11]不同间作模式对鲜食玉米与绿豆群体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杨学乐,张璐,王素华,何录秋. 2022

[12]不同间作模式对鲜食玉米与绿豆群体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英文). 杨学乐,张璐,王素华,何录秋. 2022

[13]不同鲜食春大豆品种设施栽培熟期及产量变化特点. 吴春芳,卞晓春,尹淑瑜,夏礼如. 2014

[14]江苏省鲜食大豆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张辉明,姜永平,韩阳瑞. 2009

[15]播期对大棚栽培鲜食春大豆产量的影响. 夏礼如,邱海荣,崔世友. 2013

[16]鲜食甜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套作的产量及主要性状变化. 包斐,王桂跃,卢德生. 2013

[17]播种期对宁夏引黄灌区鲜食大豆表型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连金番,姬月梅,罗瑞萍,赵志刚,张娇,沈静,吴国华,马广福. 2021

[18]福建省区域试验鲜食大豆性状和产量比较研究. 张玉梅,蓝新隆,滕振勇,林秀美,陆佩兰,林国强,胡润芳. 2022

[19]成都地区不同播期鲜食大豆品种筛选初报. 周永航,陈四维,钟文娟,陈正杰,戢沛城,蒋理,宛永露,石盛佳,牟方生,毛正轩,杨泽胡. 2021

[20]不同鲜食大豆品种在桂西北山区天峨县的适应性评价. 郭昌永,陈渊,梁江,郭小红,韦清源,陈文杰,汤复跃.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