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组学解析作物杂种优势机制及其利用展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史关燕

作者: 史关燕;赵雄伟;韩渊怀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种优势;分子遗传机制;多组学预测;作物杂交育种

期刊名称: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671-8151

年卷期: 2020 年 40 卷 04 期

页码: 1-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近年来,多种粮食和蔬菜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培育和改良了大量的高产、优质的品种,但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研究一直是育种家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文综述了基于多组学技术解析作物杂种优势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材料和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遗传基础解释并不相同,单一的模式并不能够完全解释其遗传机制。前期多组学分析解析表明,杂种优势分子机制主要与植物生长和发育相关通路上的特定基因表达有关,促使其他基因发挥最大遗传贡献,提高杂种植物对环境的耐受性。本文还总结了预测农作物产量等相关性状杂种优势育种值的方法,以期为解析作物杂种优势机制及杂交种选育提供参考。最后,文章展望了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面临的新机遇,基于新型基因组技术构建控制杂种优势的等位基因数据库,创制符合育种目标新种质,推动我国作物工程化育种进程。

分类号: S31

  • 相关文献

[1]光合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苏宁,胡茂龙,吴殿兴,兰莹,费桂林,金田蕴,万建民. 2009

[2]水稻生殖发育期耐热性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李小湘,黎用朝,姚奕,刘文强,盛新年. 2015

[3]水稻重金属镉吸收和转运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丁仕林,刘朝雷,钱前,高振宇. 2019

[4]绵羊皮肤脆裂症遗传病的研究进展. 岳耀敬,王天翔,郭婷婷,刘建斌,李桂英. 2015

[5]SSR标记遗传距离与粳稻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赵凌,陈涛,张巧凤,王才林. 2009

[6]芹菜耐抽薹性杂种优势及亲子间相关性分析. 王武台,高国训,吴锋,刘惠静. 2012

[7]大麦雄性不育系“亲270A”的特征特性及利用. 张明生,陈晓静. 2000

[8]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 江建华,刘强明,卢超,张红,刘晓丽,党小景,牛付安,Manamik Caleb BRERIA,赵凯铭. 2012

[9]六棱大麦杂种优势和亲子相关的研究. 郭军,王赛勤. 1995

[10]广适高产玉米杂交种金玉506穗部性状改良效应. 郭向阳,兰琴英,王安贵,祝云芳,刘鹏飞,陈泽辉. 2017

[11]徐州芽黄品系与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张正敏,陈萍,李卫华,王阶祥,胡新燕,冯营. 2009

[12]苦瓜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余中伟,向长萍. 2008

[13]大豆杂种产量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 杨加银,贺建波,管荣展,杨守萍,盖钧镒. 2010

[14]大麦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种的优势研究. 周美学,黄志仁,许如根,郭军. 1995

[15]水稻光温敏核质互作型不育系的选育. 刘金波,徐大勇,潘启民,秦德荣,方兆伟,陈庭木,卢百关,樊继伟,李健,刘艳,迟铭,王宝祥,杨波,樊宁声. 2011

[16]大麦品种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的研究. 王赛勤,郭军. 1996

[17]高梁育种工作的回顾. 宋高友,苏益民. 1996

[18]谷子新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宋国亮,冯小磊,范光宇,史高雷,李双东,王峰,王晓明,赵治海. 2017

[19]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闵绍楷,汤圣祥. 1997

[20]陆地棉杂种F_2代优势组合的筛选研究. 李卫华,胡新燕,申温文,宋玉萍,徐加安.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