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及南方地区玉米新叶斑病发生流行预警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邹成佳
作者: 邹成佳;王嘉;李晓;张海燕;章振羽;崔丽娜;刘世建
作者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雅安市农业科学研究与产业融合发展中心
关键词: 玉米;PLS叶斑病;病害症状;病原菌;防控技术
期刊名称: 四川农业科技
ISSN: 1004-1028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37-39
摘要: 从2020年7月以来,一种玉米新叶斑病在我国云南省、四川省、湖北省、贵州省、广西省等西南及南方多地玉米种植区接连发生,多个主栽品种感病,严重影响产量。通过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和形态鉴定,结果发现优势菌种为附球菌属(Epicoccum sp.),与此前报道的暗球腔菌叶斑病(Phaeosphaeria leaf spot, PLS)病原菌一致。该病发生范围广,蔓延速度快,雨水充足、温度适中的高风险地区需要引起重视,警惕大面积暴发流行。
分类号: S435.131.4
- 相关文献
[1]茶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蒲运丹,张金峰,李帅,孟泽洪. 2023
[2]玉米田氮磷面源污染防控技术规程. 杨虎德,马彦,王平生,冯丹妮. 2021
[3]玉米真菌毒素污染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兰静,金海涛,赵琳,孙向东,张瑞英. 2020
[4]重庆中高海拔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 杨小艳,吴红,谢树章. 2019
[5]玉米鳞翅目害虫高效杀虫灯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防效评价. 王孟泉,董志平,刘佳,马继芳,张占飞,张立娇,王永芳. 2023
[6]山西运城小麦和玉米苗期地下害虫调查与防控技术研究. 赵荣华,史高川,董晋明,温银元,陆俊姣,刘俊莲. 2013
[7]我国玉米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志红,赵紫华,秦誉嘉,柳丽君,郭韶堃,范在丰,宋振,周涛. 2022
[8]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控技术探索. 王晓鸣,巩双印,柳家友,张崎峰,袁刘正,谢耀丽,李万祥,段灿星,李金良. 2015
[9]玉米鳞翅目害虫生防药剂筛选及防控技术示范. 王永芳,林永岭,焦素环,王孟泉,董志平. 2024
[10]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致病性和品种抗性研究. 杨晓蓉,李晓,周小刚,杨家秀,林勇,杨力,杨天智. 2004
[11]玉米穗腐病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胡颖雄,刘玉博,王慧,靳林朋,林凤,张学才,郑洪建. 2021
[12]玉米茎腐(青枯)病研究进展. 钮笑晓,李小波,孙毅,马海林,张洁,刘亚飞,郝曜山,崔贵梅. 2020
[13]玉米穗腐病研究初报. 任金平,吴新兰,庞志超,张秀文,刘煜才. 1993
[14]玉米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司鲁俊,张小利,曹慧英,郭庆元,王晓鸣. 2009
[15]玉米苗期病害概述. 宋淑云,晋齐鸣,孙秀华. 1997
[16]一种引起玉米果穗下垂的病原菌的鉴定. 张海剑,索相敏. 2016
[17]玉米镰孢穗腐病菌接种方法的研究. 张叶,邢跃先,王梓钰,闻竞,郝东云,李世界,张艳. 2021
[18]玉米霜霉病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陈敏,王晓鸣,赵震宇. 2006
[19]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研究现状. 梅丽艳. 2003
[20]中美两国玉米茎腐病(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测定. 吴全安,朱小阳,王晓鸣,Clark R L. 199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基于GC-IMS和GC-MS比较不同桑叶茶的香气成分
作者:廖国钊;时小东;王嘉;吉子伍支;殷浩;吴劲轩;夏文银;张浩仁
关键词:HS-SPME-GC-MS;GC-IMS;桑叶茶;香气;PLS-DA
-
沙棘玫瑰醋高产酸菌株的分离和筛选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作者:张海燕;康三江;陈志玺;袁晶;苟丽娜
关键词:沙棘玫瑰醋;醋酸杆菌;高产酸;分离筛选;菌种鉴定
-
基于高温高湿条件下苹果加工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分析
作者:宋娟;康三江;张海燕;曾朝珍;袁晶;慕钰文;苟丽娜
关键词:非靶向代谢组学;苹果;高温发酵;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多样性;质量控制;风味形成
-
栎林实生苗更新研究进展
作者:王嘉
关键词:栎林;实生更新;影响因素;人工促进更新
-
高温发酵处理对苹果品质和风味变化的影响
作者:宋娟;康三江;张海燕;曾朝珍;袁晶;慕钰文;苟丽娜
关键词:苹果;高温发酵;品质;抗氧化活性;挥发性物质
-
梨果实石细胞木质素合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红宝;王永博;王晋;李勇;李晓;王迎涛;王亚茹
关键词:梨;石细胞;木质素;调控机制
-
红叶石楠诱控花生田金龟甲优势种的效果研究
作者:曲春娟;蒋相国;杜龙;姜晓静;鞠倩;李晓;曲明静
关键词:花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红叶石楠;引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