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生物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尚清玉
作者: 尚清玉;朱嘉铭;李慧;李培武;张奇;张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黄曲霉毒素;检测;荧光;电化学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24 年 004 期
页码: 712-7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毒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农产品及饲料食品中,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针对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和定量极为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操作简单、便于微型化等特点,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生物传感器原理、类别及该项技术应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进行了阐述。
分类号: TS207.5%TP212.3
- 相关文献
[1]基于碳纳米材料的黄曲霉毒素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喻理,马飞,赵安顺,白艺珍,李董,李培武. 2019
[2]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应用于食品抗生素残留检测的研究进展. 甄建辉,孙鹏远,巩文雯,靳欣欣,贾文珅,赵杰,陈瑞春,潘立刚,梁刚. 2021
[3]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电化学联用的DNA传感器研究进展. 张玉昆,安娜,刘卫晓,宛煜嵩,金芜军,李亮,张晓. 2019
[4]基于适配体生物传感器检测黄曲霉毒素B_1的研究进展. 赵颖,刘洪美,卢静华,陆安祥,栾云霞. 2018
[5]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钱原铬,赵春江,陆安祥,贾文珅,李晓婷. 2011
[6]基于荧光光谱的初榨椰子油掺假检测技术研究. 王挥,宋菲,曹飞宇,沈晓君,张玉锋. 2017
[7]核酸适体识别荧光法检测汞离子. 雷兆静,张存政,胡秋辉,刘媛,张强,刘贤金. 2012
[8]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严智燕,周立群. 2010
[9]比色法适配体传感器在抗生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高羽菲,甄建辉,赵杰,张玉萍,潘立刚,梁刚,李再兴. 2024
[10]用于抗生素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顿文涛,李勉,毕庆生,赵仲麟,袁超,李淑英. 2013
[11]基于CRISPR/Cas系统的生物传感器在动物疫病诊断中的应用. 陈秀琴,林甦,张世忠,郑敏,黄梅清. 2024
[12]持续发病猪场的饲料霉菌毒素的检测和分析. 唐万勇,侯博,丁文格,朱秀高,石勇耀,蒋文明,程福生,熊剑锋,陆军,刘志滨. 2017
[13]花生黄曲霉毒素防控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王颖,王建忠,林秋君,郭春景,任志莹,李会,陈芳芳. 2019
[14]坚果和干果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检测与控制. 王刘庆,王瑶,王多,王蒙. 2018
[15]采用同位素稀释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银杏叶中5种黄曲霉毒素的研究. 赵志勇,韩铮,杨凌宸,王建华,侯加法,沈向真,武爱波. 2014
[16]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李万福,李一聪. 2015
[17]黄曲霉毒素分离提取及检测研究进展. 徐杨玉,梁炫强,李玲. 2011
[18]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与降解. 陈志娟,刘阳,邢福国. 2009
[19]间苯氧基苯甲酸分子印迹膜的电化学聚合制备及其应用. 戴芳芳,周瑶,马良,郭雪霞,张宇昊. 2015
[20]土壤重金属自动一体化检测系统的构建. 张春兰,张嘉琪,赵玉杰,王晓丽.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冷热应激对肉牛生理指标及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潇;张昊;栾庆江;李慧;杨鼎;王婷月;田菁;赵濛;陈陆;田如刚
关键词:冷热应激;肉牛;生理生化指标;调控基因;分子机制
-
HPLC-UV法测定细辛不同部位中马兜铃酸Ⅰ的含量
作者:张振都;邵郅伟;郝丽珊;王莹;李君梅;张奇;宋志峰
关键词:HPLC-UV法;细辛;马兜铃酸Ⅰ
-
基于纳米银负载的SERS拭纸制备与果蔬表面农残无损检测应用:以福美铁为例
作者:张超凡;赵亚楠;王诗瑶;张奇;陈益胜
关键词:柔性基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农药残留;福美铁
-
黄腐酸钾对灵武长枣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作者:李慧;李百云
关键词:黄腐酸钾;灵武长枣(Ziziphus jujuba Mill.cv.Lingwuchangzao);氮素;吸收;分配;利用
-
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作者:陈雅玲;张奇
关键词:补充耕地质量评定;现状;问题;对策;江苏省
-
基于纳米抗体的可再生免疫亲和柱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B1
作者:李志强;黄雅涓;张文;张奇;李培武;唐晓倩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纳米抗体;可再生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玉米
-
四川盆地不同农作监测点氮磷湿沉降特征
作者:王宏;姚莉;张奇;林超文;刘海涛;陈红琳;翟丽梅
关键词:四川盆地;湿沉降;氮;磷;沉降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