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和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菜薹维生素合成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林宝刚

作者: 林宝刚;怀燕;李志平;柳寒;任韵;张冬青;余华胜;华水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氮肥;采收时期;油菜薹;维生素;基因表达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20 年 012 期

页码: 2813-282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明确施氮量和采收时期对油蔬两用型油菜薹维生素含量的影响,以富硒1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施氮量(120、180和240 kg·hm-2)和4个采收时期(以株高20、30、40和50 cm表示),分析了油菜薹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含量的变化;比较了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并分析了维生素家族基因在菜薹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薹还原型维生素C(AsA)含量降低;氧化型维生素C(DHA)含量在株高20 cm采收时增加,但在30 cm及以上株高采收时则降低;维生素E和维生素B6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维生素B1含量增加;维生素C合成关键酶GalLDH活性先略增加后降低;AAO和DHAR活性增加,APX和MDHAR活性则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且施氮量增加后,维生素家族各基因在株高30和40 cm采收的菜薹中主要表现为正向调控,而在株高20和50 cm采收的菜薹中主要表现为负向调控.就采收时期而言,菜薹中的维生素含量在株高30~40 cm时高于其他时期;在同一施氮量下,随着菜薹采收株高的增加,维生素家族基因的表达量主要呈上调模式.综合分析可知,GalLDH活性的降低以及AAO/DHAR和APX/MDHAR代谢平衡是增施氮肥导致菜薹维生素C含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油蔬两用型油菜薹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分类号: S565.4

  • 相关文献

[1]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对油菜薹营养品质的影响. 郝鹏飞,林宝刚,任韵,朱建方,怀燕,华水金. 2023

[2]叶面施氮对芹菜叶绿素含量及代谢有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晨,陈雪琼,陈月珍,冯顾城,束胜,王俐翔,陶建平,谭国飞,陈姝妍,刘佩卓,王雅慧,熊爱生. 2023

[3]油蔬两用型油菜不同采摘期下油菜薹的品质变化研究. 孙灵湘,孙华,王毓宁,张建栋,黄萌. 2021

[4]不同生态区对油菜薹营养品质的影响及摘薹后产量表现. 林宝刚,任韵,柳寒,何伟民,张冬青,吴德志,余华胜,华水金. 2020

[5]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油菜薹中反式维生素K_1含量. 徐月清,汪丹丹,杨瑞楠,戚欣,马飞,王秀嫔,张奇,张良晓,李培武. 2019

[6]不同包装材料对油菜薹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张雪梅,张玲,高飞虎,李雪. 2016

[7]不同播种期对油菜薹产量的影响. 李洪菊,杨芳,周家华,蔺江霞,胡琼,王会,梅德圣. 2016

[8]油肥1号薹-肥两用技术研究初探. 邓力超,范连益,涂义秋,曲亮,李莓. 2016

[9]脱水油菜薹加工技术简介. 张雪梅,曾志红,张玲,李艳花,张欢欢,高飞虎,李雪,梁叶星,杨世雄. 2021

[10]不同采收时期和干燥方法对黄秋葵花黄酮的影响. 练冬梅,姚运法,洪建基,寇洁玲,赖正锋. 2018

[11]种植密度与采收时期对复种饲用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明,来永才,毕影东,李炜,傅廷栋,周广生,邸树峰. 2019

[12]基于品质分析的EBF樱桃果实采收时期研究. 宋科,王茂思,杨静慧,龚无缺,冯国华,苗博瑛. 2019

[13]李采收误区及合理采收技术. . 2016

[14]小白菜硝酸盐累积的基因型差异. 田园,梁亮,宋波,苏小俊,袁希汉,徐海,陈劲枫. 2007

[15]采收时期对鲜食糯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齐建双,铁双贵,孙建军,朱卫红,王延召,卢彩霞,孙若楠. 2009

[16]不同采收期对‘北国蓝’果实性状及酿酒品质的影响. 杨颖琼,路文鹏,张庆田,李昌禹,杨欢,刘洪章. 2015

[17]蜡梅切花最佳采收时期及最长低温储藏时间的研究. 宋兴荣,何相达. 2013

[18]木薯叶黄酮醇检测方法优化及其含量比较分析. 王琴飞,林立铭,薛茂富,张金泉,余厚美,张振文. 2023

[19]电子舌辅助检测技术在玉米瘤黑粉菌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张家齐,李轩,张海剑,石洁. 2019

[20]不同采收时期对水稻品质等性状的影响初步研究. 李明贤.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