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颖

作者: 陈颖;刘玉学;陈重军;吕豪豪;汪玉瑛;何莉莉;杨生茂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生物炭;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矿化作用;固碳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18 年 01 期

页码: 314-32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近年来由于生物炭具有碳素稳定性强和孔隙结构发达等特性,其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作用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当生物炭进入土壤环境后最终是增加土壤碳的储存还是促进土壤碳的排放?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仍存在争议.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本文在分析生物炭自身碳素组分和稳定性、孔隙结构及表面形态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添加生物炭对土壤本底有机碳矿化产生激发效应的研究进展,分别阐述了产生正激发和负激发效应(即促进和抑制矿化)的机制机理,认为正激发效应主要是基于生物炭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生物炭中易分解组分的优先矿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土壤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而负激发效应主要是基于生物炭内部孔隙结构和外表面对土壤有机质的包封作用和吸附保护作用、生物炭促进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的稳定化作用、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及其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后对今后相关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S153.6

  • 相关文献

[1]生物炭的稳定性及其对矿物改性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高诚祥,刘玉学,汪玉瑛,吕豪豪,何莉莉,杨学云,杨生茂. 2019

[2]土壤矿物与生物炭可溶性组分的交互作用及机制. 秦晶晶,刘玉学,何莉莉,汪玉瑛,吕豪豪,陈立天,杨生茂. 2022

[3]生物炭调控农业废弃物堆肥过程的研究进展. 张建国,高雅,张继宁,张鲜鲜,孙会峰,王从,周胜. 2023

[4]蛭石改性水稻秸秆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短期降解. 王瑞,刘玉学,高诚祥,何莉莉,汪玉瑛,吕豪豪,杨生茂,梁宗锁. 2021

[5]"双碳"背景下生物炭基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继宁,张鲜鲜,孙会峰,王从,刘善良,蒲加军,周胜. 2023

[6]秸秆生物炭及秸秆对大豆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杨倩,李登科,王永斌,李宗兰,李海伟,杜珊珊,沈禹颖. 2016

[7]秸秆发酵还田提升土壤腐殖质含量与品质. 范如芹,周运来,李赟,卢信,刘丽珠,张振华. 2019

[8]小麦秸杆生物炭在广东省蔬菜连作土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黄连喜,魏岚,李衍亮,黄玉芬,Nyo Nyo Mar,许桂芝,黄庆,刘忠珍. 2017

[9]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研究与应用. 朱建伟,刘玉学,吴超凡,靳佳,吕豪豪,杨生茂. 2020

[10]生物炭不同添加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庞津雯,王钰皓,陶宏扬,卫婷,高飞,刘恩科,贾志宽,张鹏. 2023

[11]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侯晓娜,李慧,朱刘兵,韩燕来,唐政,李忠芳,谭金芳,张水清. 2015

[12]生物炭添加对潮棕壤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王福平,依艳丽,解宏图,张玉兰,赵晓霞. 2015

[13]炭基肥对老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陈峻锐,韦翔华,胡钧铭,石元值,张俊辉,郑富海. 2024

[14]有机肥替代化肥与生物炭配施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王莎莎,陈俊玲,张晓杰,李艳春,陈华,王义祥. 2025

[15]水稻对红壤中N、P的吸收利用. 傅志坚,王德先. 1992

[16]土壤氮激发效应及其微生物机理研究进展. 刘少文,殷敏,褚光,徐春梅,王丹英,章秀福,陈松. 2019

[17]应用15N自然丰度值揭示不同氮源对设施土壤氨挥发的贡献. 田峪萍,双睿辰,刘原庆,王立刚,孟凡乔. 2024

[18]向日葵对土壤和肥料的养分吸收及施肥对脂肪蛋白质影响. 吴巍,张宽,王秀芳,胡和云,王晓村,胡会军. 1991

[19]棉秆炭特性及其对灰漠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效应. 唐光木,徐万里,顾美英,姚红宇,蒲胜海,胡克林. 2019

[20]植物凋落物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研究进展. 余涵霞,王家宜,万方浩,周小燕,蔡敏玲,欧巧菁,李伟华.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