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基因芯片分析短日低温条件下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育性相关基因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杜士云

作者: 杜士云;阳菁;王守海;王德正;吴爽;罗彦长;李阳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基因芯片;粳稻;不育性;基因;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光温敏不育系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10 年 24 卷 06 期

页码: 559-56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具有三系和两系两套不育机制的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10SA分子水平上的育性机理,同时也试图对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做进一步探讨,利用水稻基因芯片,以2310SA及其保持系两系光温敏不育系2310S为材料,在安徽合肥秋季自然短日低温条件下,比较了稳定不育的2310SA和恢复可育的2310S(对照)减数分裂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等4个穗发育时期花药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差异。减数分裂期(上调表达基因1938个,下调表达基因1635个)和三核期(上调表达基因2220个,下调表达基因2656个)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多于单核期(上调表达基因752个,下调表达基因693个)和二核期(上调表达基因1025个,下调表达基因886个),三核期下调表达基因比上调表达基因多,其他3期上调表达基因比下调表达基因多。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聚类显示,单核期和二核期差异表达基因聚为一类,减数分裂期和三核期差异表达基因独立成为第2类和第3类。筛选出147个在4个穗发育时期都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也只有在三核期下调表达基因比上调表达基因多。这些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生物合成、刺激反应、光合作用、信号传导、大分子的新陈代谢、运输、转录调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花的发育和细胞死亡等11类生物学过程。所得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中存在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和β-环羟化酶,与热激反应有关的热激转录因子、热激蛋白DnaJ家族蛋白及热激蛋白70等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与细胞死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们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不育花粉的形成有关。

分类号: S511.22

  • 相关文献

[1]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SA)在海南的繁殖特性研究. 杜士云,王守海,王德正,罗彦长,吴爽. 2010

[2]根据基因芯片筛选棉花产量性状相关的基因. 张利媛,于霁雯,张金发,李兴丽,范术丽,宋美珍,张红卫,喻树迅. 2010

[3]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孙凯,王秀荣,刘丽玲,刘荻萩,王忠华,陈维多. 2006

[4]水稻粒形遗传与长粒型优质粳稻育种进展. 黄海祥,钱前. 2017

[5]云南粳稻品种毫变—1和扎缅尼—1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雷财林,王久林,凌忠专. 1995

[6]核质互作不育和光敏核不育聚合的粳稻不育系选育. 王守海,杜士云,王德正,李成荃. 2005

[7]贵州高原粳稻与矮秆籼稻杂交F_2株叶型及抽穗期变异初探. 沈福成,陈文强,潘建慧. 1988

[8]水稻光温敏核质互作型不育系的选育. 刘金波,徐大勇,潘启民,秦德荣,方兆伟,陈庭木,卢百关,樊继伟,李健,刘艳,迟铭,王宝祥,杨波,樊宁声. 2011

[9]培矮64S的育性指标分析. 宗雪梅,姚克敏,罗孝和. 2000

[10]水稻显性核不育及其恢复性的遗传规律研究. 贺浩华,刘宜柏,蔡跃辉,余秋英,李季能,刘建萍. 1999

[11]小偃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不亲合性和不育性的探讨. 李春宇,周璇,闫小丹,赵海滨,李集临,张延明. 2014

[12]水稻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不育性稳定化研究. 袁隆平,杨益善. 2001

[13]玉米螟(PyraustanubilalisHübner)雌蛾的内部生殖器官和精珠的构造. 叶艳玲,陆近仁. 1964

[14]芥菜型油菜不育系柱头外露性与不育性的关系. 苏振喜,邱怀珊,赵庭周. 1997

[15]棉花远缘杂交育种初报. 杨树栽. 1982

[16]10个红麻雄性不育株系不育性的鉴定. 李辉,李德芳,陈安国,唐慧娟,李建军,黄思齐. 2015

[17]蔬菜作物多倍体研究进展. 刘文革,王鸣,阎志红. 2002

[18]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与应用初报. 王长义,冯云庆,夏明元,胡刚,戚华雄,何予卿,罗声群. 1993

[19]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与早熟性遗传研究. 盛孝邦,段美娟. 2000

[20]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六圃法”提纯保真原种繁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邓启云,齐绍武,庄文,石祖兴.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