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对陆地棉品种主要产量和质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稳定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孔德培

作者: 孔德培;孔德培;拜克热·斯迪克;王艳;龚举武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陆地棉;基因型;G*E互作;GGE双图标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20 年 024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了研究陆地棉品种主要性状在新疆不同生态区域的变异和产量的稳定性,选用10个陆地棉品种分别在5个试验点进行种植,分析了不同生态环境下陆地棉主要性状的变异规律,并利用GGE双图标分析了籽棉和皮棉产量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各陆地棉品种的质量和产量性状变幅很大,不同环境下各性状表现有差异,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纤维的整齐度指数,其次是衣分和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棉花品质性状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表现为环境效应大于基因型效应和G*E互作效应;其他性状均表现为基因型效应大于环境效应和G*E互作效应;籽棉产量和纤维的断裂比强度G*E互作效应最大,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运用GGE-biplot可以有效地解释G和GE互作的86.54%和84.87%的变异;中棉XP5和中棉XP4是高产类型品种;中MB13017是优质品种;棉花品质性状主要受环境的影响,而基因型则决定棉花产量,单铃重、衣分和马克隆值受G*E互作共同影响,衣分、纤维的整齐度指数和上半部平均长度受基因的遗传特性所控制,可以通过优化栽培条件显著提高纤维整齐度和长度以及衣分,从而夺取棉花优质高产.

分类号: S562

  • 相关文献

[1]不同基因型陆地棉异交亲合力及杂交铃主要性状分析. 耿军义,张香云,刘素恩,刘存敬,王兆晓,崔瑞敏,郭宝生,赵秀萍. 2004

[2]连续增氧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分蘖期生长和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赵锋,张卫建,章秀福,王丹英,徐春梅. 2011

[3]连续增氧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分蘖期生长和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赵锋,张卫建,章秀福,王丹英,徐春梅. 2012

[4]陆地棉早熟性、丰产性基因效应研究. 曾浩. 2011

[5]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 李卫华,胡新燕,申温文,宋玉萍,徐加安,李强. 2000

[6]北疆早熟陆地棉化学打顶技术规程. 王刚,陈兵,张鑫,王旭文,韩焕勇,叶春秀,樊庆鲁. 2018

[7]陆地棉早熟基因来源的遗传分析. 艾尼江,刘任重,赵图强,秦江鸿,张天真. 2013

[8]陆地棉纤维品质基因效应研究. 杨正书. 2011

[9]棉株载铃量对其主要性育性状的影响. 杨铁钢,黄树梅. 1999

[10]栽培措施地陆海杂种一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李俊兰,翟学军. 1996

[11]新疆陆地棉抗病育种现状及对策. 李培夫. 2000

[12]张謇在中国近代棉种改良事业中的历史地位. 徐纪嘉,何林池. 2001

[13]鸡脚叶陆地棉育种研究进展. 张雪林,韩世杰,彭凡嘉,周德桂,巩养仓. 2016

[14]陆地棉杂种F_2代优势组合的筛选研究. 李卫华,胡新燕,申温文,宋玉萍,徐加安. 2000

[15]棉株载铃量对其主要生育性状的影响. 杨铁钢,黄树梅,靳永胜,孟菊茹,刘凤玲. 1999

[16]陆地棉GhSUMO基因的克隆与黄萎病菌诱导表达分析. 赵付安,房卫平,杨晓杰,谢德意,李武,吕淑萍. 2011

[17]吲哚-3-丁酸诱导陆地棉茎枝无土扦插生根优化条件初探. 赵付安,房卫平,谢德意,赵元明,吕淑萍,唐中杰,聂利红,李武. 2010

[18]陆地棉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崔世友,韩世杰. 1991

[19]陆地棉NF-YB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 刘静,徐珍珍,袁娜,郭月,张保龙,杜建厂. 2016

[20]陆地棉棉籽不同发育期容量和种仁率的遗传分析. 骆霞虹,卢正中. 199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