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性初步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鹏

作者: 徐鹏;陶大云;胡凤益;李静;周家武;杨友琼;邓先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 1000-2642

年卷期: 2003 年 25 卷 03 期

页码: 238-2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是从非洲栽培稻向亚洲栽培稻转移有利基因及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的最大生殖障碍,为克服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障碍以充分、合理利用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1999年至2001年在海南三亚用9个梗型亚洲栽培稻品种与2个非洲栽培稻品种杂交的17个F_1组合,及与相应亚洲栽培稻回交的BC_1F_1为基本材料研究表明,F_1所有组合均高度不育,回交一代花粉育性也很低,为0%~5.75%;在群体较大的BC_1F_1组合IRGC 102203/IRAT216∥IRAT 216中选育性最高的1株(32.10%)自交得76株BC_1F_2,平均花粉育性为89.2%,之后种成76个BC_1F_3株系,每株系随机取1株自交至BC_1F_5,BC_1F_5的花粉及小穗育性基本正常,再随机取23个林系与IRAT 216测交,BC_2F_1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均表现为半不育。说明这23个株系均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亲本IRCC 102203的不育基因,不育基因同时作用于雄配子和雌配子,杂种不育的遗传模式主要表现为“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不育”,经一代的选择和淘汰,育性基本恢复正常。大规模的回交转育育性基因及回交高世代QTL分析(AB-QTL)以更好地研究杂种不育的遗传规律及克服对策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研究. 陶大云,徐鹏,胡凤益,杨友琼,李静,周家武,MontyP.JONES. 2002

[2]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遗传及其基因定位. 陶大云,徐鹏,李静,杨友琼,周家武,胡凤益,Monty P.JONES. 2003

[3]非洲栽培稻形态生理及与亚洲栽培稻种间育性研究. 杨江主,陶大云,胡凤益,杨桂芬,陶红. 1997

[4]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徐鹏,陶大云,胡凤益,周家武,李静,邓先能. 2005

[5]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胡凤益,陶大云,杨友琼,徐鹏,李静,周家武. 2002

[6]非洲栽培稻基因渗入系粒形和剑叶形态性状的QTL定位. 杨莹莹,李若思,王一平,袁筱萍,章孟臣,杨窑龙,魏兴华,冯跃. 2022

[7]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作用研究初报. 余柳青,徐正浩,郭怡卿,陶大云. 2002

[8]科学防治公猪不育的措施. 娜日娜,李峰,王盛男. 2013

[9]异性孪生不育研究进展. 宫昌海,马桢,韩春梅,艾布什,胡晓龙,沈波,孙献莹,武延风,高庆华. 2012

[10]洋葱不育性鉴定及组培扩繁研究. 潘美红,杨海峰,惠林冲,薛萍,缪美华,陈微,何林玉,陈振泰. 2018

[11]BMP15对卵巢功能的调节及对生殖的影响. 董传河,杜立新. 2008

[12]利用长链非编码RNAs与m RNAs联合分析半番鸭及番鸭胚胎期性腺发育差异. 李丽,章琳俐,辛清武,缪中纬,朱志明,邱君志,郝晓娜,黄勤楼,郑嫩珠. 2023

[13]野生稻优异基因挖掘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研究进展. 陈成斌,梁世春,黄娟,徐志健,曾华忠,梁云涛. 2013

[14]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牙鲆不育的组织学观察及微卫星标记筛选. 张晓彦,侯吉伦,王桂兴,姜宏波,王玉芬,孙朝徽,于清海,刘海金. 2014

[15]从染色体数目和配对联会角度分析动物远缘杂交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杨童奥,杨雅涵,杨福合,邢秀梅,宋兴超,宋姗姗. 2016

[16]一个水稻雄配子不育基因MGA1(t)的遗传及表达特征分析. 陈睿,李清贤,于法科,杨绍华,刘华清,周淑芬,王锋. 2011

[17]影响水稻雌雄配子发育的基因图位克隆. 唐倩莹,吕凤,王启明,王倩,尤世民,柏文婷,郑海,王沛然,赵志刚,万建民. 2018

[18]中国西南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 李生荣,周强,任勇,欧俊梅,雷加容,杜小英,何员江. 2017

[19]实夜蛾亚科的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郭予元. 2001

[20]不育公貂精液品质及DAZL基因分析. 刘琳玲,丛波,王雷,王桂武,刘宗岳,岳志刚,杨福合.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