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巫军

作者: 张巫军;高立均;段秀建;姚雄;唐永群;李经勇;李焕梅;文明;张现伟;肖人鹏;刘强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交水稻;机插秧;氮肥后移;群体质量;产量

期刊名称: 杂交水稻

ISSN: 1005-3956

年卷期: 2018 年 02 期

页码: 52-57+7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渝香203和渝优7109为材料,设置常规施氮模式CF(基肥∶分蘖肥∶穗肥=7∶3∶0)、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1(基肥∶分蘖肥∶穗肥=7∶0∶3)、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_2(基肥∶分蘖肥∶穗肥=3∶3∶4)以及不施肥的对照处理(CK),研究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籼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较,常规施氮和氮肥后移处理增加了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与CF处理比较,AF_2处理略微增加了水稻产量,增幅为2.9%~8.7%。穗部性状方面,与常规施氮处理比较,氮素后移处理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但AF_2处理的穗长和单穗干重明显增加,AF_2处理单穗干重低于5 g的穗子比例明显减少,而大于5 g的穗子比例显著增加。此外,AF_2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CF处理显著增加,后期生长优势明显。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后移的AF_2处理有利于大穗形成,同时个体穗部性状得到改善,花后群体生长优势明显,但因有效穗数不足而较常规施氮模式CF的增产效果不佳。

分类号: S511.21

  • 相关文献

[1]不同时期施氮对华南双季杂交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钟旭华,黄农荣,郑海波,彭少兵,Roland J Buresh. 2007

[2]BT型粳稻不育系沪旱2A机插秧高产繁殖技术. 龚丽英,刘国兰,刘毅,方江林,黎良通,罗利军,余新桥. 2013

[3]前氮后移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红江,肖敏,张丽萍,陈留根,张岳芳,郭智,郑建初. 2017

[4]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武文明,王世济,陈洪俭,魏凤珍,李金才. 2016

[5]氮肥后移对江汉平原小麦籽粒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沈永龙,高春宝,刘章勇,方正武. 2010

[6]氮肥后移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 侯云鹏,杨建,尹彩侠,秦裕波,李前,于雷,孔丽丽,刘志权. 2019

[7]施氮方式对连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隋世江,张海楼,张艳君,华利民,苏黎,于涛,叶鑫. 2014

[8]氮肥运筹对旱地糜子籽粒产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张晓娟,王湛,杨军学,李凯,程炳文. 2023

[9]氮肥后移对花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姚瑞,赵凯能,谢畅,宋海玲,徐爽,于海秋,张正,王婧,蒋春姬,赵姝丽,王晓光. 2022

[10]氮肥减量后移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邹晓锦,张鑫,安景文. 2011

[11]机械同步深施肥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莫钊文,罗锡文,王在满,田华,段美洋,唐湘如. 2013

[12]精确定量施肥对贵州高原山区杂交籼稻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 罗德强,王绍华,江学海,李刚华,周维佳,李敏,姬广梅,丁艳锋,凌启鸿,刘正辉. 2014

[13]黑宝石1号小麦高产栽培密肥技术优化研究(英文). 周根友,夏华,陈启康. 2017

[14]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群体质量、产量和加工品质的调控效应. 温明星,陈爱大,李东升,曲朝喜,蔡金华. 2014

[15]直播、机插与手栽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稻米品质比较研究. 杨波,徐大勇,张洪程. 2012

[16]黑宝石1号小麦高产栽培密肥技术优化. 周根友,夏华,陈启康. 2017

[17]水分管理对杂交籼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罗德强,王绍华,姬广梅,江学海,李敏,周维佳,李刚华,丁艳锋,凌启鸿,刘正辉. 2018

[18]宽窄行配置一穴多株种植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连彩云,马忠明. 2020

[19]氮肥减量后移对云南高原水旱轮作下粳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夏琼梅,胡家权,董林波,钱文娟,何永福,李贵勇,龙瑞平,朱海平,杨从党. 2020

[20]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淮贺举,陆洲,秦向阳,李奇峰,于莹.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