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生姜干物质累积及养分吸收规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岩

作者: 杨岩;徐钰;石璟;王梅;李妮;刘玉敏;江丽华;李乐正;赵保忠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栽培模式;生姜;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高产高效

期刊名称: 中国土壤与肥料

ISSN: 1673-6257

年卷期: 2023 年 008 期

页码: 199-20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生姜栽培面积逐渐扩大,产量水平不断提升;明确高产栽培模式下,生姜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规律是实现生姜高产高效种植的重要基础,为生姜养分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支撑.通过优化生姜施肥管理,对设施和露地两种模式下关键生育期植株连续取样观测,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的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累积规律及特点.设施和露地栽培生姜整个生育期的干物质累积总体呈"S"型.根茎膨大期是生姜干物质积累的主要时期,至收获时,设施和露地生姜单株干物质累积量分别为 233.6~276.4 和 211.2~238.4 g;姜块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占全株干物质积累量的 53.64%~54.82%和 42.53%~45.20%.设施和露地生姜对氮的吸收主要集中在根茎膨大期,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分别为 38.72%~44.78%和 46.37~46.76%;各生育期对磷的吸收量呈小幅增长趋势,其中优化施肥处理的磷吸收高峰均在转色期,相对吸收量分别为 33.88%和 28.45%;对钾的吸收则呈波动式线性增长,在苗期和根茎膨大期均出现吸收高峰,其中在根茎膨大期对钾的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分别为25.27%~26.14%和 28.58%~32.40%.在设施和露地两种高产模式下,干物质累积特征均呈"S"型.生姜收获时,单株氮、磷、钾吸收量比例分别为 2.4~3.0∶1.0∶6.3~6.7 和 2.9~3.2∶1.0∶6.8~7.3;优化施肥技术下,设施和露地种植每生产 1000 kg姜块的N、P2O5、K2O吸收量分别为 2.41、1.01、6.82 和 2.45、0.77、5.61 kg.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效益分析. 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赵杨,王俊河. 2011

[2]山东地区生姜保护地丰产栽培模式研究. 刘波. 2011

[3]浙中地区大棚春生姜-秋南瓜促早绿色周年栽培模式. 郭子卿,朱璞,周秦,闾君,汪端华. 2020

[4]钾氮配施对生姜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 李录久,郭熙盛,高杰军,张琳,丁楠,过呜祥. 2004

[5]双季超级稻“三高一保”栽培的产量形成特征研究. 彭春瑞,陈金,邱才飞,钱银飞,陈先茂,关贤交,邓国强,谢江,潘晓华. 2017

[6]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 徐祥玉,张敏敏,翟丙年,李生秀. 2009

[7]播种期、秧龄及施氮量对杂交粳稻春优84产量及生产特性的影响. 胡谷琅,薛占奎,闫川,房玉伟,王雪芹,丁祥海. 2014

[8]不同覆膜方式对地温及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累积规律的影响. 岳维云,宋建荣,赵尚文,张耀辉,周喜旺,南海,王娜. 2014

[9]四季豆丽芸2号生长动态及其养分吸收规律. 马瑞芳,马进川,马军伟,周大云,王强,丁潮洪. 2020

[10]DPC+化学封顶对不同施氮量下棉花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时晓娟,韩焕勇,王方永,郝先哲,高宏云,罗宏海. 2020

[11]立体栽培模式对三七产质量影响及其栽培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研究. 黄春梅,崔秀明,蓝磊,陈卫东,王承潇,杨晓艳,刘大会,杨野. 2015

[12]养分配比对盐胁迫膜下滴灌棉花生长与产量和水肥效率的影响. 颜安,宁松瑞,万江春,张巨松,郭仁松. 2021

[13]大豆营养体生长和結实的关系及控制方法. 李庆荣,穆凤荣. 1964

[14]不同滴灌水肥处理对温室甜瓜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岳文俊,何文学,丁春梅,柏宇,周英杰,奚辉. 2021

[15]氮素不同形态对早熟马铃薯产量和氮素积累的影响. 贾明飞,樊建英,封志明,李东玉,相丛超,胡金雪,张淑青,杨云马. 2024

[16]黄花蒿氮、磷、钾、钙、镁营养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杨美权,刘大会,邵爱娟,陈美兰,金航,杨野. 2013

[17]拔节期水分胁迫-复水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闫永銮,郝卫平,梅旭荣,白清俊,刘琳. 2011

[18]遮荫处理对温室四种蔬菜生长及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丁小涛,金海军,张红梅,余纪柱. 2010

[19]大豆在不同铁水平下生理特性与品种耐性的关系. 赵婧,邱强,张鸣浩,孙星邈,钱芙蓉,张伟,闫晓艳. 2016

[20]氮肥运筹对甘薯干物质累积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董月,王会方,汪吉东,宁运旺,张永春.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