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轮作系统冬小麦农田耕作措施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郑建初

作者: 郑建初;张岳芳;陈留根;王子臣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耕作;冬小麦;N2O排放;稻麦轮作

期刊名称: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年卷期: 2012 年 32 卷 19 期

页码: 6138-614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08—2011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长江下游稻麦轮作系统冬小麦农田N2O排放进行了为期3a的田间原位观测,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免耕、旋耕和翻耕)对冬小麦生长季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N2O排放高峰出现在施用基肥后的1个月内以及施用孕穗肥后的4月中旬至小麦成熟期,其余时间N2O排放通量均较小。年度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农田N2O季节排放总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处理N2O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2008—2011年3年平均分别为2.50 kg/hm2、2.05 kg/hm2和1.66 kg/hm2,免耕比翻耕增加N2O排放22.0%(P<0.05),旋耕比翻耕减排19.0%(P<0.05)。冬小麦生长期内施用孕穗肥后1个月内N2O排放通量与农田土壤充水孔隙率(WFPS)及10 cm地温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2009—2010年施用基肥后1个月内N2O排放通量与WFPS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说明旋耕是减少长江下游稻麦轮作系统冬小麦农田N2O排放的最佳耕作措施。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稻麦轮作稻田中N_2O排放规律的研究. 陈义,唐旭,杨生茂,吴春艳,王家玉. 2011

[2]耕作和保墒措施对冬小麦生育时期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永辉,武继承,李学军,潘晓莹,李宗军,何方. 2014

[3]耕作方式对太湖地区冬小麦生长季N_2O排放的影响. 张岳芳,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郑建初. 2011

[4]免耕法在太湖稻麦轮作地区的应用效果. 潘遵谱,许学前,吴敬民. 1986

[5]长期定位施肥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蒋敏,沈明星,施林林,沈新平,戴其根. 2013

[6]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轮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施林林,沈明星,蒋敏,陆长婴,王海侯,吴彤东,周新伟,沈新平. 2013

[7]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典型稻麦轮作区作物产量稳定性研究. 马力,杨林章,沈明星,夏立忠,李运东,刘国华,殷士学. 2011

[8]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土壤养分对秸秆还田响应-Meta分析. 张志毅,范先鹏,夏贤格,杨利,刘冬碧,张富林,熊桂云,吴茂前,冯婷婷. 2019

[9]不同耕作措施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土壤蓄水抗蚀性及产量的影响. 谢瑞芝,汤永禄,李朝苏,王欣,何晓莹,李少昆. 2014

[10]减量施肥模式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威,熊又升,徐祥玉,黄修荣,贺文杰,周剑雄,袁家富. 2018

[11]不同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对稻麦轮作系统碳氮流失的影响. 赵峥,周德平,褚长彬,吴淑杭. 2018

[12]稻麦两熟农田径流养分循环利用模式的能值分析与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朱冰莹,陈留根,盛婧,郑建初. 2019

[13]秸秆腐熟剂对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胡洪涛,曹春霞,闵勇,张舒,夏贤格,汪本福,张佑宏. 2018

[14]生物炭缓解稻麦轮作区小麦渍害胁迫的作用. 刘杨,刘晓宇,石春林,宣守丽,孙彬. 2017

[15]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渍害胁迫下稻麦轮作土壤的影响. 刘晓宇,刘杨,冯彦房,陈寅,石春林. 2021

[16]河南省南部稻麦轮作区除草剂的筛选及其对小麦安全性. 尹志刚,李刚,徐洪乐,于思贤,周国勤,李宇峰,陈金平,吴仁海. 2021

[17]化肥有机肥配施对稻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翰林,郭惠宝,杨业凤,施俭,陆利民,吕卫光. 2022

[18]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影响. 张翰林,郑宪清,何七勇,李双喜,张娟琴,吕卫光. 2016

[19]稻麦轮作体系农田养分循环与养分管理综述. 孙泽强,董亮,王学君,郑东峰,董晓霞,李彦. 2014

[20]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 高亚军,朱培立,黄东迈,王志明,李生秀.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