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茶无性系品种的生化成分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何玉媚

作者: 何玉媚;彭力;李成仁;李家贤;黄华林;乔小燕;晏嫦妤;吴华玲;叶创兴;宋晓虹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可可茶;无性系;生化成分;季节变化

期刊名称: 广东农业科学

ISSN: 1004-874X

年卷期: 2011 年 38 卷 06 期

页码: 16-1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可可茶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茶树资源,具有天然不含咖啡碱的特性。本研究以单株选育的无性系品种可可茶1号和可可茶2号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蒸青样、绿茶、黄茶、红茶的茶多酚总量、氨基酸总量、黄酮类总量、儿茶素组分、生物碱、茶氨酸及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可可茶1号和2号优势嘌呤生物碱为可可碱,含量分别为3.98%~6.06%和4.21%~6.26%;可可茶鲜叶、绿茶和黄茶的优势儿茶素组分为(-)-gallocatechin gallate(GCG),含量分别为5.26%~14.88%和6.51%~13.58%。(2)在鲜叶和各类成茶中,可可茶的茶多酚总量及氨基酸总量均大于对照品种白毛2号,但是茶氨酸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种;可可茶和栽培茶树白毛2号制成红茶后,茶多酚含量均比其蒸青样、绿茶、黄茶低。(3)可可茶嫩梢所含的茶叶生化成分呈季节性变化,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为春季>夏季>秋季,茶多酚、总黄酮、生物碱及主要儿茶素的含量为夏季>春季>秋季。(4)可可茶红茶的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特别是茶褐素远高于白毛2号红茶。

分类号: S571.1

  • 相关文献

[1]冲泡过程中可可茶生化成分溶出率的研究. 何玉媚,李晶,李成仁,李家贤,黄华林,叶创兴. 2011

[2]可可茶及其优势化学成分的健康功效研究进展. 吴文亮,童彤,胡瑶,周浩,银霞,张曙光. 2021

[3]可可茶花香与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仰晓莉,李凯凯,叶创兴,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宋晓虹. 2010

[4]发酵时间对可可红茶品质的影响. 宋晓虹,李成仁,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叶创兴. 2010

[5]西宁地区第三代俄罗斯沙棘良种无性系引种初步总结. 赵越,向前胜,孙富林,李洪伟,李红秀. 2014

[6]茶树无性系良种山地适应性栽培研究. 陈正武,赖飞,刘红梅,曹雨,陈娟,段学艺,高秀兵,王家伦. 2012

[7]‘玉笋’无性系茶树在泰山茶区的引种表现. 田丽丽,王长君,陈雯,姚元涛,刘腾飞. 2013

[8]茶树无菌播种建立植株再生体系. 黄燕芬,吴曦,周国兰,赵华富. 2013

[9]桉树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苏勇,郭文锋,兰俊,熊涛,张磊,温远光. 2015

[10]继代十二年的籼稻单倍体代遗传特性研究. 赵成章,杨长簦. 1999

[11]西丰杨无性系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冷肖荀. 2007

[12]抗风速生树种刚果12号桉热研B号无性系的研究. 余雪标. 1998

[13]40个杜仲无性系嫁接成活率与接芽萌发枝高生长量的比较试验. 樊光辉. 2008

[14]两种胡萝卜外植体无性系培养比较研究. 陈磊,管长志,尹立荣,付任胜,夏时云. 2011

[15]北方三地6个叶用银杏无性系生长生理选育研究. 路鑫,周伟伟,吕良贺,赵辉,周婷婷,王改萍. 2019

[16]盐胁迫对2个八棱海棠株系生长与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胡爱双,肖丹丹,张小栋,王文成,李凯超,孙宇. 2020

[17]18个中粒种咖啡无性系初级系比试验. 董云萍,龙宇宙. 2002

[18]杨树不同无性系耐盐能力评价. 卢正才. 2023

[19]10个无性系绿茶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 金孝芳,曹丹,马林龙,龚自明,贾尚智. 2015

[20]华北落叶松优树形质指标介绍. 张源润,石仲选,王双贵,郭志义,樊亚鹏,张源淑,梅曙光. 200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