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裂棉不育胞质杂交组合F1、F2产量优势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唐会妮

作者: 唐会妮;张梦;王舜;戚廷香;吴建勇;郭立平;张学贤;陈亮亮;王海林;乔秀琴;梅拥军;邢朝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棉花;CMS-D8;杂种优势;杂种二代;产量;中亲优势;超亲优势;竞争优势;优势衰退

期刊名称: 中国棉花

ISSN: 1000-632X

年卷期: 2024 年 51 卷 001 期

页码: 4-10

摘要: 选用7个不同细胞核背景的三裂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D8)和1个具有强恢复力的哈克尼西棉雄性不育恢复系ZHR142作为亲本,配制7个杂交组合,分别种植在西北内陆棉区的新疆阿拉尔和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南安阳,对亲本及其杂交组合F1、F2和对照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尽管F2产量优势较F1有所衰退,但仍有部分组合如3、6和7的F2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表现较好;大部分CMS-D8胞质F2产量竞争优势减退主要是由于铃重的降低;部分组合如1、3、6和7的不同世代在2个生态点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尤其是组合6和7的F1、F2产量在阿拉尔生态点均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本研究结果对D8胞质不育三系杂交棉选育及其F2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优势棉花组合F2代农艺性状变异及其利用价值评估. 刘朝辉,董顺文,熊鹰,何洪波. 2007

[2]陆地棉杂交种二代竞争优势研究. 靖深蓉,袁有禄,刘少林. 1993

[3]花粉直感效应对桂单0810百粒重的影响. 文仁来,苏月贵,田树云,何雪银,苏义成. 2015

[4]杂交稻及其亲本稻米品质性状与遗传规律研究. 吕启明,辛业芸,符习勤,彭玉林,袁隆平. 2016

[5]小麦远源杂交种光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赵小光,翟周平,尚毅,柴靓,赵鹏涛. 2023

[6]杂交稻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 梁世胡,李传国,吴东辉,伍应运,符福鸿,黄德娟. 2000

[7]陆地常酚棉与低酚棉品种间杂种F_1代优势初探. 路曦结,陈海亮. 1990

[8]大豆DNA导入改良水稻恢复系R73的初步研究. 刘胜利,王文静,孔新. 1999

[9]陆地棉遗传距离与纤维品质性状中亲优势及F_1、F_2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宿俊吉,陈红,余渝,林海,宁新柱. 2013

[10]SSR标记与棉花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孙亚莉,何守朴,陈琼玲,郑晓楠,杜雄明. 2016

[11]杂交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中亲优势研究. 朱满山,符福鸿,黄慧君,李传国,梁世胡,王丰. 2005

[12]陆地棉杂交组合F1、F2竞争优势研究. 裴小雨,裴小雨,刘艳改,周晓箭,李威,王星星,贺昆仑,张飞,任中英,赵俊杰,杨代刚. 2021

[13]两系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的产量和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邢运高,王宝祥,陈庭木,杨波,刘艳,徐波,孙志广,迟铭,李健,李景芳,方兆伟,卢百关,徐大勇. 2021

[14]旱作冬小麦 F_2千粒重的变异及其稳定性. 卫云宗. 1992

[15]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_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分析. 胡新燕,李卫华,丁震乾,王阶祥,杨峰. 2002

[16]中棉所29号配套栽培技术及高产开发研究. 刘圣田,韩长胜,李泽田,朱和民,冯俊芝,张玉花,刘继永. 1999

[17]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_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胡新燕,李卫华,丁震乾,王阶祥,杨峰. 2002

[18]中国杂交棉步入生产的发展历程. 邢以华. 2007

[19]棉花核不育系GA18产量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张超,黄文娟,牟方生,杨泽湖,戢沛城,龚一耘,马炳田,毛正轩. 2010

[20]棉花核不育的二级繁殖及利用. 黄观武,苟云高,张东铭,江卫,张相琼. 199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