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蚕区采集桑褐斑病病原真菌基于rDNA-ITS序列的分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江秀均

作者: 江秀均;钟健;柴建萍;苏振国;黄俊荣;白兴荣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桑褐斑病;病原菌;r DNA-ITS序列;桑褐斑壳丰孢;桑球腔菌;云南蚕区

期刊名称: 蚕业科学

ISSN: 0257-4799

年卷期: 2016 年 06 期

页码: 973-97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已报道的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有桑粘隔孢(Septogloeum mori Briosi et Cavara)和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Bereng.)Allesch]两种。在云南省不同蚕区选择感染桑褐斑病的桑树分离病原菌株,以待测病原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扩增各菌株的r DNA-ITS序列。对菌株PCR产物测序后比对Gen Bank数据库中已提交桑褐斑病病原菌的r DNA-ITS同源序列,应用MEGA5.2软件和Neighbor-Joining法,分别计算遗传距离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云南省不同蚕区感病桑树分离的桑褐斑病病原菌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登录桑褐斑壳丰孢P.maculans的r DNA-ITS序列(登录号:GU214670.1)、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Fckl.)Wolf]r DNA-ITS序列(登录号:AB435069.1)的遗传距离很近,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聚为同一分支,其中编号BS、DY、ML、QJ的菌株与来自印度的桑球腔菌的序列相似度达到100%。由此认为,引起云南蚕区桑褐斑病的病原真菌为桑褐斑壳丰孢Phloeospora maculans,有性态为桑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ori。

分类号: S888.719

  • 相关文献

[1]基于ISSR标记的云南桑褐斑壳丰孢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江秀均,倪婧,李镇刚,杨振国,苏振国,柴建萍. 2021

[2]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在云南省不同地域桑园的发生危害及防控要点. 柴建萍,余凌,谢道燕,高东芬,郭石生,饶正荣,杨曙光,洪正杰,张云波,陈松. 2011

[3]番茄采后病原鉴定及百里香精油生物活性研究. 施俊凤,孙常青,王潇冉,张立新. 2016

[4]海南槟榔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 朱辉,宋薇薇,余凤玉,刘丽,覃伟权. 2015

[5]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以离体叶片接种测定致病性的方法. 江秀均,柴建萍,占世丰,杨振国,谢道燕,倪婧,达爱斯,罗雁婕. 2015

[6]云南蚕区33份桑树种质资源的桑叶和桑枝总黄酮含量测定. 李平平,储一宁,杜伟,冉瑞法,梁铖,陈松. 2014

[7]云南蚕区家蚕品种资源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评价分析. 邵榆岚,唐芬芬,张一川,张永红,朱峰,白兴荣. 2017

[8]桑红蜘蛛、桑蓟马在云南省不同地域桑园的发生规律及防控要点. 柴建萍,余凌翔,谢道燕,高东芬,郭石生,饶正荣,杨曙光,洪正杰,张云波,陈松. 2010

[9]海南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朱辉,覃伟权,付登强,戚志强. 2015

[10]桑褐斑病叶的营养成分变化及对家蚕的健康效应分析. 江秀均,柴建萍,陆鹏飞,谢道燕,苏振国,白兴荣. 2019

[11]云南省主要蚕区在晚霜危害下桑褐斑病发生情况调查. 谢道燕,柴建萍,田梅金,杜伟,郭石生,高东芬,饶正荣,杨曙光,洪正杰,张云波,陈松. 2011

[12]桑褐斑壳丰孢菌pmcamk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时相分析. 肖圣燕,程隆基,许凯,蔡威,江秀均,白兴荣,朱峰. 2023

[13]云南蚕区主要桑树品种褐斑病感染率调查及原因分析. 冉瑞法. 2008

[14]养殖大菱鲆黑瘦症的病原菌鉴定及杀菌中草药筛选. 王印庚,任海,张正,王岚,荣小军,廖梅杰,陈霞. 2012

[15]希瓦氏菌的研究进展. 商宝娣,杨星,李正友,张效平. 2015

[16]新型吸管式药敏检测盒的应用及山东省禽源病原菌抗药性监测网络的构建. 白华,骆延波,齐静,胡明,朱小玲,王永军,苏红,李靖冉,李颢,张秀美,吴聪B目,刘玉庆. 2012

[17]赤峰市植物立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刘敏,周艳芳,赵伟强,徐佳. 2013

[18]植物源杀菌剂的筛选. 杨静东,胡梁斌,周威,黄长干,石志琦. 2008

[19]仔猪水肿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吴位珩,杨莉,任荣清,潘淑惠,伍春红. 2006

[20]甘蔗赤腐病及其病原菌研究进展. 沈万宽,罗明珠,饶得花,陈培寿.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