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QTL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晓梦

作者: 杨晓梦;李霞;普晓英;杜娟;Muhammad Kazim Ali;杨加珍;曾亚文;杨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麦重组自交系;总花色苷含量;千粒重;相关性;QTL定位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20 年 01 期

页码: 52-6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云南特有的紫色大麦紫光芒裸二棱和澳大利亚引进的黄色大麦Schooner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2013—2015年3年3个试验点的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共检测到12个总花色苷含量QTL,分别位于1H、2H、4H、6H和7H染色体,贡献率为5.06%~23.86%; 8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2H、4H和7H染色体,贡献率为4.67%~42.32%。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10个,大于20%的有5个,最大的可达42.32%。其中至少2年2点重复检测到2个总花色苷含量QTL,分别位于2H Bmag0125–GBM1309和7H EBmatc0016–Bmag0206区间,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3.66%~17.76%和13.07%~16.43%;3年3点重复检测到2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2HScssr03381–scssr07759和7H GBM1297-GBM1303区间,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4.67%~14.55%和34.51%~42.32%,其加性作用方向均一致。控制总花色苷含量与千粒重的主效QTL同位于2H和7H染色体。

分类号: S512.3

  • 相关文献

[1]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分析. 杨晓梦,杜娟,李霞,普晓英,曾亚文,杨加珍,Muhammad Kazim Ali,杨涛. 2020

[2]不同品种黑米的抗氧化作用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关系. 张名位,郭宝江,池建伟,魏振承,徐志宏,张雁,张瑞芬. 2005

[3]利用BC_2F_2高代回交群体定位水稻籽粒大小和形状QTL. 陈冰嬬,石英尧,崔金腾,钱益亮,刘海燕,张力科,王辉,高用明,朱苓华,黎志康. 2008

[4]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粒重QTL定位及其元分析. 倪胜利,何瑞,刘媛,张沛沛,李兴茂,杨德龙. 2021

[5]油菜开花期QTL定位及与粒重的遗传关联性. 黄吉祥,熊化鑫,潘兵,倪西源,张晓玉,赵坚义. 2016

[6]新鲜嫩玉米中醇不溶固形物与主要有关组分及性状相关性初探. 胡谟彪,傅绍清,郑孔琳,罗玲. 1993

[7]青海高原小麦千粒重与生理形态的相关性. 胡冬梅,王志伟. 1999

[8]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占新春,张培江,董召荣,郑乐娅,付强. 2014

[9]旱作小麦株高与产量三因素相互关系初探. 卫云宗. 1992

[10]中国南方水稻品种的粒重及其与主要性状间的关系. 程本义,沈伟峰,杨仕华. 2007

[11]李果实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及QTL初步定位. 孙莉莉,彭丽娜,牟蕴慧,叶万军. 2023

[12]刈割对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功能成分含量的影响. 杨晓梦,段燕胜,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涛,杨加珍,李霞,段红平. 2017

[13]大麦RIL群体籽粒功能成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杨晓梦,李东,杜娟,李玉萍,曾亚文,普晓英,杨树明,杨涛,段红平. 2017

[14]一九八一年度农业科研成果简报. 马万福. 1982

[15]直立穗型水稻的研究Ⅱ.外界环境对直立穗型水稻品种粒重的影响. 高士杰,陈温福,徐正进,张龙步. 2000

[16]黄瓜不同瓜位单瓜结籽数及千粒重调查分析. 杨森,陈正武. 2000

[17]控制水稻粒重QTL的定位. 彭强,刘颖,张大双,吴健强,王际凤,黄培英,朱速松. 2016

[18]黔引普那菊苣种子千粒重对发芽成苗的影响. 陈培燕,韩永芬. 2008

[19]春季低温对冬小麦穗部发育和粒重的影响. 刘璇,王瑞丽,周伟,方保停,郑宏远,张艳林,詹克慧. 2013

[20]黔引普那菊苣开花特性及种子形成规律. 韩永芬,舒健虹,陈培燕.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