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胡凤益

作者: 胡凤益;陶大云;杨友琼;徐鹏;李静;周家武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非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籼稻;粳稻;种间杂交;杂种优势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0-2642

年卷期: 2002 年 24 卷 02 期

页码: 146-15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 ,用 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 (9个籼稻 ,4个粳稻 )和 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 :I,籼稻亲本 9个品种 ;II,粳稻亲本 4个品种 ;III,非洲栽培稻亲本 13个品种 ;IV ,籼稻 /非洲栽培稻杂种 95个组合 ;V ,粳稻 /非洲栽培稻 4 1个组合 ;VI,籼 /粳亚种间杂种 39个组合 ;VII,非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 11个组合 ;于 2 0 0 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 ,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 ,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 ,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 ,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 ,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 ,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 ,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蘖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 ,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非洲栽培稻形态生理及与亚洲栽培稻种间育性研究. 杨江主,陶大云,胡凤益,杨桂芬,陶红. 1997

[2]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徐鹏,陶大云,胡凤益,周家武,李静,邓先能. 2005

[3]亚洲栽培稻两大亚种之间同工酶基因型的主要区别. 汤陵华,佐藤洋一郎,森岛启子. 1989

[4]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性初步研究. 徐鹏,陶大云,胡凤益,李静,周家武,杨友琼,邓先能. 2003

[5]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研究. 陶大云,徐鹏,胡凤益,杨友琼,李静,周家武,MontyP.JONES. 2002

[6]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遗传及其基因定位. 陶大云,徐鹏,李静,杨友琼,周家武,胡凤益,Monty P.JONES. 2003

[7]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优质利用研究进展. . 1990

[8]以不育系为母本、大颖野生稻为父本的远缘野栽杂交简化技术研究初报. 张淑平. 2000

[9]合成甘蓝型油菜中双隐性雄性核不育材料的发现及遗传规律分析. 陈新,钱伟,曾长英,王文泉,孟金陵. 2010

[10]东北地区大豆种间杂交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杨光宇. 1997

[11]大豆种间杂种F_1优势的初步研究. 杨光宇,郑惠玉,韩春凤,胡金海. 1992

[12]棉花种间杂交长柱头种质系TY35的培育与应用. 黄穗兰,郭宝德,冀丽霞,牛永章,姜艳丽. 2015

[13]籼三系强优恢复系育的有效途径-籼掺粳恢恢交低世代测鉴. 姚立生,高恒广. 1997

[14]不同施氮水平下籼稻和粳稻的产量响应差异. 李敏,李树杏,张洪程. 2013

[15]中熟籼稻和粳稻的高产生育特性比较. 李敏,张洪程,姬广梅. 2013

[16]具有广亲和酶谱特征水稻品种的亲和性. 傅春霞,谭秀云,纪风高. 1991

[17]粳籼稻两个亚种成熟胚组织培养与再生能力的比较研究. 王萍,徐大勇,王罡,季静. 2007

[18]关于亚洲栽培稻演化的探讨. 张尧忠,徐宁生. 1995

[19]亚洲稻籼粳中间型问题的讨论. 张尧忠,贺庆瑞. 1990

[20]籼粳杂交稻米胶稠度的遗传. 汤圣祥,张云康.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