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乳菇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与马尾松的互作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向健伟
作者: 向健伟;龙芳;张立秋;周家春;郑威;马琼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松乳菇;外生菌根真菌;共培养;马尾松
期刊名称: 南方农业学报
ISSN: 2095-1191
年卷期: 2022 年 53 卷 007 期
页码: 1973-198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开展松乳菇的分离鉴定及松乳菇与马尾松的共培养研究,以期通过与马尾松共培养实现松乳菇的规模栽培.[方法]试材松乳菇子实体采自湖北恩施天然马尾松次生林,使用组织分离法获得松乳菇菌株,采用rDNA ITS分子鉴定分离菌株的种属,利用One-way ANOVA分析松乳菇接种对马尾松菌根侵染率、苗木生长及氮(N)、磷(P)、钾(K)含量的影响,并利用Duncan法分析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与松乳菇子实体生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rDNA ITS分子鉴定3株真菌均为松乳菇,其在松木屑、棉籽壳等基质上能实现菌丝体的良好生长,属于兼性腐生菌根真菌.松乳菇与马尾松共培养结果显示,3株松乳菇均与马尾松形成外生菌根,在共培养11个月后,马尾松的菌根侵染率均在95%以上,外源接种松乳菇显著增加马尾松的干重、株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P?0.05,下同),与CK相比,接种处理马尾松干重增加5.41%~19.25%,株高增加11.15%~20.59%,主根长增加12.58%~28.90%,侧根数增加34.88%~46.42%,地径增加幅度最大,比CK增加52.63%~68.42%;外源接种松乳菇显著提高马尾松根系和叶片的N和P含量,有利于马尾松苗木的培育.L-1无论对马尾松苗木的菌根侵染率、生长及N、P养分吸收影响效果均优于L-3和L-2处理.在共培养13个月后,获得24个松乳菇子实体,平均出菇数为2.67个/m2,产量为80.67 g/m2,其平均出菇数、总鲜重与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之间不显著相关(P>0.05).[结论]rDNA ITS方法可准确鉴定野生松乳菇,外源接种松乳菇能促进马尾松苗木的生长及对N、P等元素的利用,菌根侵染率的提高有利于松乳菇子实体形成,湖北省恩施市境内的松乳菇资源可作为驯化栽培松乳菇的潜在优良菌株.
分类号: S646.036
- 相关文献
[1]马尾松松粉主要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株间差异性分析. 陈中爱,王港,耿阳阳. 2016
[2]松乳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廖国会,龙家寰,秦立新,段婷婷. 2018
[3]盐胁迫对3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张峰峰,谢凤行,周可,孙海波,李亚玲,赵玉洁. 2014
[4]牛大力马尾松林下种植技术规范. 闫志刚,黄小华,黄芩芬,施力军,韦荣昌,吴庆华. 2020
[5]马尾松和青冈凋落物对紫茎泽兰生长的影响. 刘晓燕,曹坳程,丁雷. 2019
[6]不同施磷水平下外生菌根真菌对薄壳山核桃幼苗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 陈婷,陈于,朱灿灿,王磊彬,赵玉强,王武,章钰晨,朱汤军,王敏,张仕杰. 2024
[7]红壤区桉树人工林与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比较. 杨尚东,吴俊,刘永贤,熊柳梅. 2014
[8]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乳菇属的5个新种及1个新记录种. 吴芳,王向华,秦位强,郝艳佳,郭婷,张平,陈作红. 2022
[9]松乳菇菌丝培养基的筛选. 孙慧娟. 2017
[10]松乳菇人工栽培研究进展及张家界栽培潜力分析. 林佳,唐利华,逯连静. 2016
[11]野生松乳菇菌丝的分离试验. 韦仕岩,吴圣进,陈丽新,王灿琴,黄思良,谢玲. 2004
[12]菌丝桥在日本落叶松幼苗间磷传递和植株生长中的作用. 李芳,徐冰,冯固,潘家荣,李晓林. 2004
[13]南方红壤区西南桦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细菌多样性比较. 吴俊,谭宏伟,刘永贤,熊柳梅,周柳强,谢如林,黄国勤,赵其国. 2014
[14]人工合成松乳菇菌根及杂菌侵染宿主的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 王迪,HALLIan Robert,何晓兰,熊卫萍,彭卫红. 2021
[15]缙云山马尾松林地土壤真菌的纤维素酶活性研究. 毛文韬,吴雪莲,辜夕容,姚永红. 2015
[16]青花菜与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共培养技术研究. 张振超,潘跃平,毛忠良,颜志明,吴国平,姚悦梅,秦文斌,解振强,戴忠良. 2015
[17]蝙蝠蛾拟青霉与放线菌共培养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任朝辉,段婷婷,陆承云,张传博. 2017
[18]耐重金属菌株对水稻生长效果研究. 丁自立,吴金平,游艾青,焦春海. 2016
[19]绵羊裸卵与卵丘-卵母细胞共培养对体外成熟及孤雌发育的影响. 崔茂盛,张金龙,张效生,刘海军,赵启立,冯建忠. 2011
[20]牛体外受精卵与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体外共培养研究. 刘赛,赵云程,陈静波,海丽且木,赵晓娥,马保华.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抗枯萎病宝岛蕉早花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作者:赵明;龙芳;武鹏;莫天利;黄相;苏祖祥;魏守兴;邹瑜;张欣;林志城
关键词:早花突变体;抗枯萎病;选育;香蕉
-
粉蕉苗期吸芽发育特点及内源激素响应特性
作者:莫天利;龙芳;邹瑜;武鹏;赵明;黄相;何海旺
关键词:粉蕉;苗期;吸芽;叶龄;芽点;吲哚-3-乙酸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白术调节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作者:王雪峰;周炜炜;张梦洁;付弘赟;郑威;李秀梅
关键词:白术;网络药理学;氧化应激;分子对接;活性成分;作用机制
-
茶叶生物转硒研究进展
作者:李泉;陈仪;刘莉;郑威;王文澳;董钰洁;郝汉舟
关键词:茶叶;硒;富硒标准;生物转硒;研究进展
-
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宿根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分析
作者:赵明;苏祖祥;龙芳;邹瑜;莫天利;黄相;李凯;陈宇丰;盛静文;武鹏
关键词:香蕉;抗枯萎病;宿根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
-
抗枯萎病早花粉蕉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作者:赵明;邹瑜;莫天利;黄相;龙芳;武鹏;何海旺
关键词:粉蕉;金粉1号;突变体;抗枯萎病;早花;选育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山楂调节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作者:张祖烽;张宇欣;孙悦龙;郑威;李秀梅
关键词:山楂;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氧化应激;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