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水植物对阿特拉津胁迫的毒理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瞿梦洁

作者: 瞿梦洁;朱锋;李慧冬;刘伟;朱端卫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阿特拉津;沉水植物;鲜重;谷胱甘肽;共轭物;谷胱甘肽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

期刊名称: 生态毒理学报

ISSN: 1673-5897

年卷期: 2018 年 13 卷 04 期

页码: 209-21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揭示在阿特拉津胁迫下沉水植物生长及其与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的关系,通过培养实验研究了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对0、0.5、1.0和2.0 mg·kg~(-1)阿特拉津的吸收特性,并对不同培养时期沉水植物的鲜重、总谷胱甘肽含量(T-GSH,即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之和)、GSH/GSSG比值及其形态变化、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沉积物阿特拉津初始浓度越高,植物体内阿特拉津浓度也越高。在培养60 d内,添加的阿特拉津对2种沉水植物的生长均产生显著抑制作用(P<0.05)。在阿特拉津胁迫60 d后,各处理植物体内GSH/GSSG比值有所回升,其GR和GST活性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处理组植物体内GR和GST活性在30 d时达到最高值。与此同时,GSH脱去谷氨酸后能与阿特拉津形成共轭物。以上结果提示,≤2 mg·kg~(-1)阿特拉津在培养前60 d内会对植物生长产生抑制,但在90 d时植物会从伤害中恢复过来。沉水植物体内的谷胱甘肽在GR和GST作用下,对阿特拉津及其产生的活性氧具有一定去除作用,并通过控制酶活使植物体保持一定的GSH含量;另一方面,GSH可以与阿特拉津结合形成新的共轭物,以此缓解阿特拉津对沉水植物的毒害。

分类号: X171.5

  • 相关文献

[1]涝渍逆境下玉米叶片中谷胱甘肽的含量变化及其作用. 晏斌,汪宗立,刘晓忠,戴秋杰. 1993

[2]巴西橡胶树中谷胱甘肽及其合成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研究. 邓治,王翔,李德军. 2012

[3]多枝赖草Glutathione Reductase基因克隆及胁迫表达分析. 史仁玖,郝岗平,赵茂林,杨清. 2008

[4]多枝赖草谷胱甘肽还原酶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史仁玖,赵茂林,杨清. 2005

[5]水溶性维生素对肉品质的影响. 万发春. 2008

[6]豆梨中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的分离、表达特点及酶活性分析. 李慧,阚家亮,王影,蔺经,杨青松,常有宏. 2019

[7]植物抗氧化逆境的基因工程(综述). 秦小琼,贾士荣. 1997

[8]水稻幼苗叶绿体保护系统对干旱的反应. 郭振飞,彭新湘,李宝盛,李明启,黎用朝. 1999

[9]东太湖3种沉水植物群落区底泥种子库与幼苗库. 叶春,刘杰,于海婵,宋祥甫,王博. 2008

[10]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对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王俊力,陈桂发,刘福兴,宋祥甫,邹国燕. 2016

[11]沉水植物镶嵌组合对鲟鱼养殖水体的修复效果. 王金乐,向燕,周洲,张龙涛,孔杰,关梅. 2016

[12]不同沉水植物水质改善效应研究. 曾爱平,刘洪见,施于文. 2009

[13]浮游植物群落对不同沉水植物生境的响应. 宋芳芳,刘娅琴,宋祥甫,陈桂发,付子轼. 2014

[14]底泥对沉水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叶春,于海婵,宋祥甫,邹国燕,王博. 2008

[15]沉水植物生物炭对Cr~(6+)和磷的吸附特性. 郑孟杰,李继洲,靳红梅,张松贺. 2017

[16]硝氮胁迫对不同沉水植物生理生长的影响. 潘琦,邹国燕,宋祥甫,付子轼,范洁群,刘福兴. 2010

[17]菹草和伊乐藻对水-沉积物界面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黄蓉,杨文斌,程俊杰,倪冬,史鹏程,王赢. 2019

[18]沉水植物对生猪养殖场沼液废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吴晓梅,叶美锋,吴飞龙,徐庆贤,林代炎. 2020

[19]不同水力负荷对两种生态沟渠内沉水植物苦草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 蔡敏,崔娜欣,张旭,陈桂发,周丽,邹国燕. 2024

[20]水体营养水平对3种沉水植物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燕,王圣瑞,金相灿,邹洪,王立刚.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