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德奇

作者: 张德奇;岳俊芹;李向东;王汉芳;邵运辉;方保停;杨程;秦峰;马富举;时艳华;陈远凯;程红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土壤;水分;秸秆;豫南雨养区;耕作方式;冬小麦;土壤微环境

期刊名称: 农业工程学报

ISSN: 1002-6819

年卷期: 2016 年 32 卷 S2 期

页码: 32-38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季土壤水分、容重、温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T1(传统翻耕)、T2(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T3(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T4(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T6(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结果表明,(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播种期0~40cm土层的含水量,为麦播提供较好的水分基础,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土壤日平均温度影响较小,不足以对冬小麦发育进程产生影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能够有效降低耕层0~20cm和0~40cm的土壤容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处理的前3a,冬小麦产量较对照有所降低,从第4年开始较对照增产,2011—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为2.02%、2.83%、10.93%、5.88%、1.97%。以上结果表明,通过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的简耕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利用降水资源、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地膜覆盖与秸秆深埋对河套灌区盐渍土水盐运动的影响. 王婧,逄焕成,任天志,李玉义,赵永敢. 2012

[2]基于改进水云模型和Radarsat-2数据的农田土壤含水量估算. 杨贵军,岳继博,李长春,冯海宽,杨浩,兰玉彬. 2016

[3]灌水量和时期对不同品种冬小麦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黄玲,高阳,邱新强,李新强,申孝军,孙景生,巩文军,段爱旺※. 2013

[4]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 靖凯. 2017

[5]长期秸秆深翻还田及养分管理对潮土有机碳矿化影响. 聂浩亮,杨军芳,杨云马,黄少辉,张静,王敬霞,杨慧敏,杨文方,邢素丽,贾良良. 2024

[6]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2009

[7]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旗叶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黄明,吴金芝,李友军,姚宇卿,张灿军,蔡典雄,金轲. 2009

[8]耕作方式与灌水次数对砂姜黑土冬小麦水分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郭天财,郭天财. 2019

[9]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改良及其冬小麦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刘卫玲,刘卫玲,程思贤,吴健,李娜,杨丽,王红梅,赵亚丽,李潮海. 2020

[10]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刘豆豆,辛秀竹,石怡彤,张璐鑫,庞森博,董志平,尹宝重. 2021

[11]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张向前,赵秀玲,王钰乔,濮超,保尔江·马合木提,陈阜,张海林. 2017

[12]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高宗军,李美,高兴祥,郭晓,孙廷林,赵维. 2011

[13]耕作方式和氮肥水平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张礼军,张耀辉,鲁清林,白玉龙,周刚,汪恒兴,张文涛,白斌,周洁,何春雨. 2017

[14]耕作方式转变对土壤蓄水保墒影响的RZWQM模型模拟. 丁晋利,武继承,杨永辉,何建强,冯浩. 2016

[15]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环境及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高宗军,李美,高兴祥,郭晓,刘可平. 2011

[16]休闲期不同耕作方式对洛阳冬小麦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刘爽,武雪萍,吴会军,梁二,蔡典雄. 2007

[17]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 李少昆,王克如,冯聚凯,谢瑞芝,高世菊. 2006

[18]陇东黄土旱塬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建军,王勇,唐小明,樊廷录,李尚中,党翼,王磊. 2010

[19]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旱地冬小麦开花后干物质转运特征、糖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张礼军,鲁清林,张文涛,白玉龙,周刚,汪恒兴,杨长刚. 2018

[20]耕作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张书良,李文佼,朱金英,刘彩云,张洪勇,李升东,王旭清.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