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贮藏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熙

作者: 黄浩;银霞;黄怀生;粟本文;郑红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绿茶;生化成分;抗氧化活性;贮藏;变化;相关性

期刊名称: 广东农业科学

ISSN: 1004-874X

年卷期: 2016 年 43 卷 03 期

页码: 120-12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对绿茶在贮藏期间主要生化成分、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茶贮藏期间茶多酚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下降明显,且前4个月降幅较大,贮藏12个月后分别减少21.20%、14.61%;游离氨基酸总体下降,其中贮藏4个月后出现小幅上升,贮藏12个月后损失率约为31.81%;经过12个月贮藏咖啡碱含量降低17.68%;叶绿素和黄酮含量在贮藏期间分别降低37.81%、9.06%;绿茶贮藏过程中总抗氧化活性、抑制羟自由基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总抗氧化活性下降幅度最大,降幅达到38.92%。相关性分析表明,生化成分的变化与抗氧化活性变化呈现显著正相关;进一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与绿茶的总抗氧化活性和抑制羟自由基活性密切相关;水浸出物和总黄酮含量减少是绿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降低的主导因素。

分类号: TS272.51

  • 相关文献

[1]茶树花贮藏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黄燕芬,宋志辉,姜金仲,俞迎春,周国兰,潘聪. 2012

[2]名优祁红初制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变化. 徐奕鼎,雷攀登,丁勇,黄建琴,胡善国,周汉琛. 2015

[3]摊放环境对名优绿茶鲜叶茶多酚及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尹军峰,闵航,许勇泉,袁海波,韦坤坤. 2008

[4]永川秀芽茶生化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李春华. 1993

[5]湖南沅陵4种绿茶品质成分分析. 黄浩,唐睿,银霞,钟妮,郑红发. 2017

[6]16个茶树新品系的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刘振,赵洋,杨培迪,成杨,宁静,杨阳. 2020

[7]湖北引种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分析. 马林龙,金孝芳,曹丹,刘艳丽,龚自明,王胜鹏,刘盼盼. 2017

[8]湖北引种黄金茶1号主要生化特性及绿茶适制性分析. 马林龙,金孝芳,曹丹,刘艳丽,王胜鹏,刘盼盼. 2016

[9]影响绿茶季节间品质差异的生化因子探析. 王新超,马春雷,姚明哲,金基强,杨亚军. 2011

[10]萎凋失水率对瑞香绿茶品质的影响. 陈志辉,陈常颂,游小妹,林郑和,钟秋生. 2012

[11]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的研究. 李赛君,黄怀生,郑洪发,常硕其. 2008

[12]安徽红绿茶中主要生化成分构成特点研究. 赵和涛. 1991

[13]不同贮藏条件下大白菜种子的水分变化规律. 李栋,刘美,孙庆泉,王志欣,万中原,阴卫军,张凤,戴凤宾. 2012

[14]不同基因型水稻在贮藏过程中米质性状的变化. 李清华,郑长林,郑苹立. 2020

[15]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荔枝汁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 李春美,钟慧臻,郝菊芳,徐玉娟. 2011

[16]不同茶类陈年茶的生化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 向丽敏,刘雅琼,赖幸菲,黎秋华,孙伶俐,陈文品,陈栋,孙世利. 2018

[17]加工工艺对白茶、乌龙茶、红茶生化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王丽,叶乃兴,郑德勇,杨江帆,邬龄盛. 2016

[18]普洱茶生茶生化成分及其动物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赖幸菲,邓权,范神光,孙伶俐,陈若虹,黎秋华,张镇标,孙世利. 2023

[19]不同饮用水对香椿发酵茶茶汤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蒋鹏飞,赵甜甜,史冠莹,张乐,赵丽丽,王继红,赵妍,王赵改. 2024

[20]杀青方式对秋季黄金芽绿茶品质的影响. 叶禹彤,艾仄宜,李荣林,穆兵,田洋,杨亦扬.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