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溉集成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吕丽华

作者: 吕丽华;王学清;黄冀楠;张经廷;董志强;贾秀领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微喷灌;畦灌;播期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2018 年 06 期

页码: 219-2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明确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微灌集成模式节水高产的产量形成特点,2015-2017年在河北藁城采用灌溉方式×播期两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适期播种和晚播条件下微灌和畦灌2种集成节水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指标、产量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墒充足的平水年(2015-2016年)与底墒不足的干旱年(2016-2017年)微灌小麦产量形成特点不同。底墒充足的平水年份,适播期下(10月10日)微灌模式生长指标和产量性状与畦灌模式相当或稍低于畦灌,而推迟播期时(10月15日)微灌模式优势更为明显。与畦灌相比,播期推迟时微灌水肥一体多次灌溉使小麦生长更快,LAI、后期叶片SPAD值以及籽粒灌浆速率明显较高,因此,千粒质量增加5. 2%~8. 8%,产量增加3. 4%~3. 5%。微灌对土壤水利用量更高,耗水量较畦灌低3. 8%~4. 5%、WUE较畦灌高7. 3%~8. 5%,并且微灌晚播耗水量稍低于适播期小麦,而产量和WUE明显高于适播期小麦。而底墒不足+降水少的干旱年份,微灌总灌水量较低,水肥一体多次灌溉的优势难发挥,无论适播期还是晚播,微灌LAI、后期旗叶SPAD值、灌浆中后期籽粒灌浆速率均低于畦灌,造成产量降低6. 6%~13. 0%。因此,在底墒充足的平水年份,提倡小麦采用微灌+晚播技术,在节约57. 7 mm灌溉用水的同时可实现产量和WUE协同提高,实现增产4. 1%,WUE提高16. 7%,灌溉方式和推迟播期对产量贡献相当。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微喷灌模式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特性研究. 吕丽华,董志强,李谦,张丽华,姚艳荣,张经廷,贾秀领. 2020

[2]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 董志强,张丽华,李谦,吕丽华,申海平,崔永增,梁双波,贾秀领. 2016

[3]灌水方式和灌溉量对冬小麦根冠结构的影响. 吕丽华,李谦,董志强,张丽华,梁双波,贾秀领,姚海坡. 2014

[4]不同畦灌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洪瑜,王芳,刘汝亮,李友宏,陈晨,赵天成. 2014

[5]微喷灌条件下减量施氮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刘婷婷,张兴燕,褚鹏飞,王旭清,孟维伟,慈文亮,杨婧,李子正,姜会岭. 2022

[6]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董志强,张丽华,吕丽华,李谦,梁双波,贾秀领. 2015

[7]播期因子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效应. 郭春强,罗鹏,曹燕燕,葛昌斌,黄杰,黄全民. 2015

[8]晋南旱地小麦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个体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郑海泽,张红芳,梁志刚. 2011

[9]冬小麦播期的卫星遥感及应用. 刘良云,赵春江,王纪华,宋晓宇,黄文江,李存军. 2005

[10]充足底墒播后不灌水时肥料和播期组合对小麦生长和耗水的影响. 薛绪掌,王志敏,秦勇. 2003

[11]播期、播量对小麦郑麦10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何盛莲,吴政卿,雷振生,杨攀,周正富,晁岳恩,李文旭,徐福新,汪庆昌,李巍. 2018

[12]冬小麦播期遥感监测研究现状与展望. 葛艳,李存军,周静平,胡海棠,陈晓宁,何小安. 2018

[13]基于模拟光谱数据的冬小麦播期遥感监测最佳时相研究. 李明君,李存军,淮贺举,胡海棠,史姝,全斌. 2015

[14]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增产潜力分析. 吕丽华,董志强,王学清,刘茜,张丽华,贾秀领. 2019

[15]播期、播量对"徐麦33"等冬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毛海艳,冯国华,易媛,李振宏. 2020

[16]太原市冬小麦播期农业热量资源突变分析. 张立生,温辉芹,裴自友,王宏兵,程天灵,李雪,朱玫. 2018

[17]播期与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新品种衡麦2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孟祥海,乔文臣,赵明辉,李丁,孙书娈,李强,鲁关立. 2020

[18]不同播期对江苏徐州地区冬小麦土壤水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轲,张利华,吴世明,张仁祖,张会云. 2020

[19]积温变迁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制播期的影响. 徐成忠,董兴玉,杨洪宾,李春光,李福元,王法宏. 2009

[20]冬小麦新品种晋麦86号播期和播量试验研究. 赵吉平,左联忠,王彩萍,侯小峰,郭鹏燕,郭兆萍.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