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茶栽食用菌菌渣对茶叶产量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朱留刚

作者: 朱留刚;孙君;张文锦;余海燕;余孔朝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栽食用菌;菌渣;茶叶;产量;生化成分

期刊名称: 茶叶学报

ISSN: 1007-4872

年卷期: 2020 年 002 期

页码: 74-78

摘要: 采用茶枝叶栽培香菇后的食用菌菌渣,以等氮量的100%、80%、60%、40%、20%、0,替代化肥施用茶园.研究不同比例菌渣替代化肥对茶叶产量及其生化成分的影响.3年配施结果显示:与单纯施用化肥(处理6)相比,随茶菌渣配施比例增加,茶青产量持续递减;完全施用菌渣(处理1)的产量为6196.80 kg·hm-2减产10.41%(P<0.05),各处理减产幅度为0.48%~10.41%.儿茶素品质指数处理3最大为621.98,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儿茶素苦涩味指数随菌渣用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2.67%~12.63%,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酯型儿茶素质量分数随茶菌渣替代率增加而增大,以处理1最大为4.27%,较处理6提高10.62%,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水浸出物、茶多酚、可可碱、儿茶素、游离氨基酸等7项生化成分指标的变化规律并非完全一致,显示短期茶菌渣的增施尚未对茶树代谢产生一致性影响.

分类号: S571.1

  • 相关文献

[1]不同新型水溶肥料对茶叶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杨净云,海建平,赵丽君,褚素贞,寇长林. 2012

[2]新型水溶肥料对茶叶产量与生化成分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杨净云,海建平,赵丽君,褚素贞. 2012

[3]茶花与茶叶常规生化成分分析研究. 周国兰,喻云春,胡华健,何莲. 2009

[4]蒸青固样方式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周国兰. 2009

[5]基于多总体均值向量检验法的不同季节茶叶鉴别技术研究. 刘淑媚,周巧仪,凌彩金,王秋霜. 2018

[6]三个黔育茶树品种的主要酶活性及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王雨鑫,杨慧,刘建军,杨春,陈正武,马友力,邓燕莉. 2020

[7]膜分离对福建产不同茶类提取物化学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林清霞,王丽丽,宋振硕,蔡淑娴,刘仲华,陈林. 2024

[8]超微绿茶粉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研究. 陈晓阳,郑红发,曾贞. 2003

[9]茶叶微波固样技术研究. 黄建安,宁静. 2006

[10]两类绿茶及其超微茶粉主要生化成分的研究. 陈晓阳,郑红发,曾贞. 2002

[11]永川秀芽茶生化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李春华. 1993

[12]草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的变化研究. 蒋宁,李辉平,林金盛,侯立娟,曲绍轩,骆昕,马林. 2021

[13]菌渣还田对反季节栽培淮山品质、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刘国敏,韦绍丽,覃维治,黄开航,黄卓忠,廖玉娇,陈丽新,韦荣昌. 2022

[14]杏鲍菇和金针菇菌渣堆肥的发酵特性及双孢蘑菇栽培试验. 柯斌榕,蔡志英,卢政辉,廖剑华,兰清秀. 2018

[15]菌渣还田对设施瓜菜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赵自超,赵时锋,张宏启,张海兰,郭兵,姚利. 2021

[16]菌渣有机肥在大白菜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徐学忠,胡靖锋,杨红丽,田志梅,和玉春,和江明. 2015

[17]海博氏生物液肥在茶园上的施用效果. 施自明,殷丽琼,冉隆珣. 2011

[18]摘除茶花对白化茶树春茶产量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研究. 王静,石杨,张艳,董治军,曾廷廷,席亚楠,周顺珍,王家伦. 2022

[19]不同灌溉方式对云南大叶茶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杨净云,张兰芬,翟国亮,刘杨,宗洁. 2012

[20]国恩宝绿缘有机水溶叶面肥在茶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汪云刚,李忠美,施自明,王立波.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