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生育后期“一水两用”技术对玉米产量以及冬小麦播种前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侯大山

作者: 侯大山;李月华;李娟茹;高倩;卫计运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夏玉米;冬小麦;“一水两用”技术;产量;耕层含水量;土壤储水量

期刊名称: 河北农业科学

ISSN:

年卷期: 2017 年 21 卷 01 期

页码: 28-32

摘要: 为了探索冀中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生产新途径,试验设"一水两用"技术(玉米生育后期浇水同时达到玉米增产和小麦足墒播种的目的)的浇水时间分别为9月10日和20日,以玉米生育后期不浇水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浇水时间对玉米产量以及下茬小麦播种前0~20 cm耕层含水量和0~200 cm土层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9月10日和20日浇水对玉米穗粒数影响不大,但均能提高千粒重和产量,增产率分别为6.35%和4.44%;0~20 cm耕层含水量平均提高4.00%和7.43%,0~200 cm土层储水量平均提高2.38%和4.49%。"一水两用"技术不同浇水时间对玉米增产以及提高土壤储水量的效果不同,应根据不同的主目标选择不同的浇水时间:以提高夏玉米产量为主目标时,宜在9月10日前后夏玉米灌浆活跃期前浇水;以提高小麦播前土壤储水量和耕层含水量为主目标时,宜在9月20日后浇水。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中定位水氮组合对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郭丽,张凤路,贾秀领,任会芳,董志强,张丽华,邢素丽. 2010

[2]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养分和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卫玲,刘卫玲,程思贤,李娜,吴健,杨丽,李潮海,赵亚丽. 2020

[3]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增产潜力分析. 吕丽华,董志强,王学清,刘茜,张丽华,贾秀领. 2019

[4]长期垄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俊红,邵运辉,刘瑞,丁志强,李舞,张洁,吕军杰,姚宇卿. 2020

[5]冬小麦生长季不同灌溉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海霞,李玉义,任天志,逄焕成. 2011

[6]黄淮海平原地区深松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夏玉米节水增产的影响. 强小嫚,张凯,米兆荣,刘战东,王万宁,孙景生. 2019

[7]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生长影响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例. 肖薇薇,许晶晶. 2016

[8]土壤肥力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地力贡献率和土壤容重的影响. 郭丽,郑春莲,曹彩云,党红凯,马俊永,李科江. 2016

[9]水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利用效应研究. 吕丽华,董志强,张经廷,张丽华,梁双波,贾秀领,姚海坡. 2014

[10]隔沟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李彪,孟兆江,申孝军,刘小飞,常晓. 2018

[11]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小麦-玉米推荐施肥效应研究. 王宜伦,白由路,王磊,刘举,韩燕来,谭金芳. 2015

[12]氮肥减量及秸秆替代过量氮肥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素淋失风险研究. 杨晓梅,尹昌斌,李贵春,南云不二男,Nagumo Fujio. 2016

[13]土壤肥力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一夏玉米产量 地力贡献率和土壤容重的影响. 郭丽,郑春莲,曹彩云,党红凯,马俊永,李科江. 2016

[14]小麦提前造墒灌水对玉米后期光合与产量的影响. 党红凯,曹彩云,郑春莲,杜雄,马俊永,李科江. 2015

[15]不同免耕覆盖栽培模式对云南春马铃薯适应季节性干旱的影响. 毛妍婷,雷宝坤,陈安强,鲁耀,徐天久,谭国会,杨艳鲜,王应学,金桂梅. 2015

[16]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梁龙,陈源泉,高旺盛,隋鹏,陈冬冬,张伟. 2009

[17]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农田蒸散量周年变化规律初探. 王同朝,李小艳,李仟,王和洲,关小康. 2014

[18]鲁北地区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量和作物系数的试验研究. 左余宝,田昌玉,唐继伟,吕淑英,魏波,杨秀芹,高清. 2009

[19]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氮素反硝化损失研究. 邹国元,张福锁,巨晓棠,陈新平,刘学军. 2004

[20]积温变迁对夏玉米冬小麦两熟制播期的影响. 徐成忠,董兴玉,杨洪宾,李春光,李福元,王法宏.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