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云南稻作育种技术创新的思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周家武

作者: 周家武;陶大云;胡凤益;李静;徐鹏;邓先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作育种;技术创新;遗传资源;再生性;抗逆性;食用习惯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4 年 17 卷 S1 期

页码: 317-32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在参考和分析国内外稻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云南省稻作育种技术革新思路: (1)利用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包括国内外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野生稻),拓宽遗传背景,扩大遗传变异是稻作育种的基础和核心。 (2)新技术(包括胚挽救、花药培养、轮回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是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 (3)利用野生稻中极强的再生性选育再生能力强的品种,扩大复种指数是在有效土地面积上增加粮食总产量的有效途径。结合云南省中、低海拔稻区热量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情况,应加强对再生稻的研究,培育再生性强的品种,以提高总产量。(4)增强品种抗逆能力,提高稳产性,大大提高边远山区陆稻、雷响田的产量,是全省稻谷平衡增产的保证。(5)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育种思路和技术,是提高云南省稻作育种水平的有效方式。 (6)由于云南的普通稻米生产在面积和产量、成本和价格在全国均无竞争优势,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稻作生产的总体目标应以满足本地群众特别是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米饭食用口味多样性、稻米产品多样化的情况,加强适合云南食用习惯稻米(包括优质粳米、软米、糯米、米线米、饵丝饵块米、卷粉米等)的研究和开发。文章还对云南省稻作育种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寒地多年生麦草新种质的形态学分析与细胞学检测. 陈平,何莉,尚晨,李佶恺,张海玲,李集临,张延明. 2017

[2]混播草地不同种群再生性的研究. 于应文,蒋文兰,冉繁军,徐震,王元素. 2002

[3]具有再生特性的小麦材料筛选与细胞学分析. 程天灵,温辉芹,张立生,裴自友. 2010

[4]保丰苜蓿丰产性研究. 吕会刚,张玉发,韩雪松. 2002

[5]紫花苜蓿国家审定品种的产量、再生性、秋眠性及持久性测定分析. 于林清,云锦凤,萨仁,徐春波. 2006

[6]高丹草新品种在河北平原农区的引进筛选. 刘贵波,乔仁甫. 2005

[7]影响牧草再生性因素分析. 温方,陶雅,孙启忠. 2006

[8]影响牧草再生性的因素分析. 温方,孙启忠,陶雅. 2007

[9]栽培稻再生性遗传及育种技术探讨. 唐庚生,朱汝财,秦学毅,唐建淮. 2012

[10]咸水灌溉对紫花苜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秦文利,刘忠宽,刘振宇,智健飞. 2010

[11]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生产性能与持久性分析. 于林清,张旭婧,云锦凤. 2006

[12]不同栽培处理下杂交水稻渝香203的再生性分析. 张现伟,李经勇,唐永群,姚雄. 2012

[13]贵州黑山羊的遗传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 许茹琳,孔德顺. 2014

[14]黔北黑猪的遗传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 张晓可,罗治华,刘镜,焦仁刚. 2013

[15]威宁牛遗传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 刘镜,何光中,何明才,杨洪茂. 2013

[16]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2016). 陆建良,叶俭慧,赵东,马士成,叶翠平,袁从波,郑新强. 2017

[17]黎平黄牛遗传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 刘镜,何光中,杨红文,焦仁刚. 2013

[18]贵州茶树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创新利用. 田永辉,梁远发,龙明树,罗显扬,鄢东海,周国兰. 2007

[19]切实加强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刘娣. 2012

[20]百宜黑鸡遗传资源调查. 阳光远,张小林,黎华君,李元佳.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