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采后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高伟
作者: 高伟;李秀莲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枣;黑斑病;病原菌鉴定
期刊名称: 农业开发与装备
ISSN: 1673-9205
年卷期: 2016 年 04 期
页码: 80-81
摘要: 冬枣黑斑病严重危害我国枣产业的发展,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本研究以不同地区枣果主栽区的冬枣为试材,对其采后黑斑病果进行了多批次分离,依据柯赫氏法则对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通过对不同致病菌株及其近源属种的核糖体5.8Sr天NA及其侧翼ITS1和ITS2区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结合形态观察的方法,对冬枣采后黑斑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从山东、山西、河北和天津冬枣主栽区采摘的冬枣,在贮藏期间都有黑斑病的发生。而且发现引发该病的病原菌有四种,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多隔镰孢霉(Fusarium天ecemcellulare Brick)、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和美澳核果褐腐串珠霉(Monilia fructicola),其中细极链格孢(A.alternata)是主要致病菌。
分类号: S436.65
- 相关文献
[1]芍药上5种叶部病害病原鉴定. 王丽霞,孙军德,郭英兰,李宝聚. 2011
[2]SCAR标记与人工接种鉴定黄瓜种质黑斑病抗性. 孙玉河,魏杰,王惠哲,李淑菊,杨瑞环,管炜. 2012
[3]黄瓜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王惠哲,李淑菊,杨瑞环,管炜. 2014
[4]油用向日葵杂交种F60. 王德生. 2010
[5]不同黄瓜种质材料对黑斑病的抗性评价. 王惠哲,李淑菊,杨瑞环,管炜. 2012
[6]油用向日葵杂交种F60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王德生. 2010
[7]兼抗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黄瓜育种材料筛选. 王惠哲,李淑菊,杨瑞环,邓强,曹明明. 2016
[8]蘑菇黑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黄思良,黄卓忠,闭志强. 2009
[9]卷丹百合黑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英文). 吴金平,丁自立,刘晓艳,郭凤领,焦忠久,邱正明. 2014
[10]甘薯块根抗黑斑病酚类物质代谢的研究. 刘美艳,孙厚俊,王景景,王考艳,申杰,刘丹,张健,谢逸萍. 2012
[11]月季黑斑病病原鉴定与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金一锋,郭广兵,杨清淼,侯舒媛,亢列梅,车代弟. 2013
[12]甘薯几丁质酶的分离与纯化. 刘美艳,王景景,谢逸萍,张健. 2017
[13]辽西地区核桃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李晓阳,刘亚东. 2006
[14]万寿菊黑斑病的研究进展. 冯倩倩,陈东亮,程曦,董然,李明远,黄丛林. 2015
[15]月季黑斑病发生和危害及抗性育种的研究进展. 朱杰辉,张宏志,陈己任,熊兴耀,钟晓红,李炎林. 2017
[16]一株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对甘薯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初探. 王波,周涧楠,黄忠勤,丁震乾,常勇,苏在兴,周兴根. 2017
[17]拮抗细菌XM2的鉴定及其对梨采后黑斑病的生防作用. 张晓宇,张永杰,张则君,张姝,韩巨才,刘慧平. 2014
[18]黄瓜黑斑病抗性基因Acu的QTL定位分析. 王惠哲,李淑菊,杨瑞环,管炜,邓强,曹明明. 2014
[19]草酸处理对库尔勒香梨黑斑病抑制效果的研究. 陈维维,赵晓梅,叶凯,涂振东. 2016
[20]450g/L咪鲜胺水乳剂防治铁皮石斛黑斑病田间药效评价. 黄雅俊,宋会鸣,丁佩,郭利丰,徐永,王汉荣.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和田羊FecB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及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作者:杨存明;田可川;张文浩;刘黎;阿布力克木·阿地力;李雪;梁贵晨;赵志文;李超;高伟;黄锡霞;田月珍
关键词:和田羊;FecB;产羔数;生长性状
-
花生精准调控技术应用效果
作者:张俊;臧秀旺;高伟;张朋磊;张曼;郝西;刘娟;刘兵;崔亚男;刘梦雅
关键词:
-
PEG模拟干旱胁迫下花生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作者:崔亚男;郝西;刘娟;张俊;高伟;张朋磊;刘梦雅;张曼;刘兵;刘海礁;臧秀旺
关键词:花生;干旱胁迫;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
家蚕新品种"川蚕31号"试养初报
作者:刘立志;卢梦瑶;高伟;蒋亚明;张程;肖文福
关键词:川蚕31号;试养;试缫;技术处理
-
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绿豆新品种'并绿11号'的选育与应用
作者:赵雪英;朱慧珺;张泽燕;闫虎斌;高伟;张丽娜;王茜;张耀文
关键词:绿豆;品种选育;机械化;栽培技术
-
不同储藏方式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
作者:张俊;崔亚男;张朋磊;张曼;高伟;刘娟;郝西;刘梦雅;董文召;臧秀旺
关键词:储藏方式;花生;发芽;生理活性
-
辽东山区柞园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研究
作者:费滕;郎庆龙;夏兴宏;王连珍;孙娟;高伟;李立峰;于艳
关键词:柞园;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物质循环;生物量;模型;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