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中籼杂交稻区试品种产量成因性状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书通

作者: 刘书通;李春生;方福平;张小惠;毛一剑;孔宪琴;张克勤;吴荣梁

作者机构: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国稻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中籼稻;产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5 年 31 卷 15 期

页码: 7-1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基于2008—2012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籼杂交水稻5年220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对产量显著正相关,其中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在长江中下游杂交稻育种过程中,应以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为中心兼顾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协调优化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发挥中籼品种产量的潜力。综合各种分析及结合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的9 t/hm2以上的的高产组合,得出其产量结构是:有效穗数达到255万/hm2左右,株高在122 cm以下,每穗总粒数达到180~20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7 g左右。

分类号: S511.32

  • 相关文献

[1]不同施氮水平对中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的影响. 吴文革,阮新民,施伏芝. 2007

[2]氮肥追施方式对机插杂交中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陈刚,吴文革,孙如银,许有尊,周永进. 2015

[3]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的灌浆速率及产量结构. 张平平,刘婷婷,马鸿翔,姚金保,耿志明,杨丹. 2012

[4]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粳稻产量、生育时期及温光资源配置的生态性差异. 王孟佳,殷敏,褚光,刘元辉,徐春梅,章秀福,王丹英,陈松. 2021

[5]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量育种方向及策略探讨. 姚国才,马鸿翔,姚金保,张鹏,杨学明. 2010

[6]三系、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氮素需求的比较. 龚红兵,周义文,曾生元,钱华飞,李闯,刁立平,林添资,景德道,余波,盛生兰. 2011

[7]镇籼9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龚红兵,盛生兰,林添资,周义文,钱华飞,刁立平,胡春明. 2003

[8]江苏省五十年代以来中籼稻品种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 姚立生,高恒广,杨立彬,何顺椹,顾根宝,孙明法,顾来顺. 1990

[9]盐籼156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姚立生,高恒广,何顺椹. 1988

[10]江苏省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品质性状相关及聚类分析. 朱国永,孙明法,严国红,何冲霄,万林生. 2012

[11]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E两优1453的选育与应用. 李进波,夏明元,周厚财,曹永胜,万丙良,戚华雄. 2019

[12]优质中籼稻91499高产栽培技术. 李泽福,韦时遇,唐光勇,严企松. 1996

[13]中籼稻皖稻57的选育及主要栽培技术. 李泽福,严企松,韦时遇,唐光勇. 1996

[14]优质长粒中籼稻新品种E两优827的选育. 董华林,胡建林,薛莲,王红波,胡鹏,罗肖郧,郑兴飞,殷得所,彭宣国,余启芝,罗必灿,徐得泽. 2024

[15]高产优质杂交中籼稻扬籼优77的选育与应用. 段圣省,薛莲,余启芝,董华林,李爱宏,殷得所,李忠正,王红波,孙阳,郭英,徐得泽. 2025

[16]桑树栽培技术的初探. 黄礼平. 2012

[17]长江中下游薯区品种区域试验概况和产业发展建议. 邱军,李育明,卢跃华,王大一,孙明芳. 2005

[18]长江中下游深部构造及其中生代成矿动力学模式. 刘博,李三忠,王鹏程,刘鑫,李玺瑶,赵淑娟. 2018

[19]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波动特征及成因分析. 徐春春,陆建飞. 2019

[20]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新品种丰产稳产性的评价. 姚金保,张鹏,马鸿翔.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