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垩白性状的QTL检测、上位性及环境效应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江良荣

作者: 江良荣;黄荣裕;黄育民;王侯聪;郑景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水稻;垩白;数量性状遗传座位;上位性分析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1672-416X

年卷期: 2017 年 15 卷 04 期

页码: 1385-139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水稻的垩白性状是当前限制中国稻米品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研究垩白形成机理及遗传特性,将有利于提高育种中垩白性状的改良效率。本课题组先前构建了广陆矮4号/佳辐占重组自交系(GJ RIL)及遗传图谱。本研究连续2年在上杭县和龙海市两地共种植6季GJ RILs,据各季垩白性状表型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结合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上位性分析和环境效应分析。遗传分析发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偏态分布,推测垩白性状受主效基因与微效基因共同影响。QTL定位中,垩白粒率获得3个QTLs,qPGWC2、qPGWC4和qPGWC5,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84%、3.74%和14.09%;垩白度获得3个QTLs,qDEC1、qDEC4和qDEC5,遗传贡献率分别为2.96%、4.88%和7.79%。上位性分析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获得7对和5对上位性QTLs,贡献率为0.23%~3.55%。RM307~RM518区间内同时检测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QTLs,并参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上位性互作。RM598~RM5140区间内也同时检测到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QTLs,也参与了垩白度的上位性互作。环境效应分析发现,垩白度的3个QTLs及eqDEC10和eqDEC9这对上位性QTLs均与2010年早季龙海种植环境发生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水稻籼粳交DH群体幼苗中胚轴长度的QTLs定位和上位性分析. 曹立勇,朱军,颜启传,何立斌,魏兴华,程式华. 2002

[2]水稻耐热性的QTL定位及耐热性与光合速率的相关性. 曹立勇,赵建根,占小登,李登楼,何立斌,程式华. 2003

[3]利用日本晴/9311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成熟期叶形相关性状 QTL. 王兰,黄李超,代丽萍,杨窑龙,徐杰,冷语佳,张光恒,胡江,朱丽,高振宇,董国军,郭龙彪,钱前,曾大力. 2014

[4]利用日本晴/9311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水稻成熟期叶形相关性状QTL. 王兰,黄李超,代丽萍,杨窑龙,徐杰,冷语佳,张光恒,胡江,朱丽,高振宇,董国军,郭龙彪,钱前,曾大力. 2014

[5]水稻垩白形成的生理和遗传机制. 刘霞,付艳苹,朱晔荣,李艳萍,王勇. 2007

[6]稻米淀粉RVA谱特征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李刚,邓其明,李双成,王世全,李平. 2009

[7]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品种垩白性状对施氮水平的响应. 马群,顾海永,张庆,李雪侨,殷春渊,魏海燕,戴其根,张洪程. 2010

[8]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技术在水稻垩白基因Chalk5检测中的应用. 汪雪峰,辛业芸. 2018

[9]早籼稻胚乳充实过程中温度变化对垩白形成的影响. 陈能,李太贵,罗玉坤. 2001

[10]水稻垩白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邱先进,袁志华,何文静,刘环,徐建龙,邢丹英. 2014

[11]稻米垩白的研究综述. 谭震波,况浩池. 1993

[12]水稻垩白的研究现状与改良策略. 周立军,江玲,翟虎渠,万建民. 2009

[13]水稻稻米垩白性状的研究与改良策略. 朱雄涛,胡蓉,陈丹,陈凤泉. 2011

[14]水稻粒型与垩白性状相关分析和QTL定位. 崔磊,韩雷锋,王晨,林翠香,甘泉,倪大虎,吴德祥,宋丰顺. 2023

[15]早籼稻垩白形成与灌浆期耐热性关系研究初报. 黄农荣,钟旭华. 2004

[16]水稻垩白基因Chalk5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王晴晴,王军,范方军,李文奇,王芳权,王绪鹏,仲维功,杨杰. 2017

[17]水稻结实期根系活性与稻米垩白形成的相关性初步研究. 钟旭华,黄农荣. 2005

[18]稻米垩白与直链淀粉含量的数量性状位点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吴顺,李晓方,萧浪涛,毛兴学,肖昕. 2005

[19]高配合力、优质恢复系泸恢8258系列组合品质分析. 游书梅,郑家奎,蒋开锋,张涛,杨莉,杨乾华,万先齐,罗婧,李昭祥,高磊. 2015

[20]稻穗不同部位籽粒垩白程度变异分析. 李培德,朴钟泽,张建明,王士梅.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