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稻籼粳重组自交系群体研究粒型性状与千粒重的相关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颖慧

作者: 张颖慧;谢永楚;董少玲;张亚东;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赵凌;王才林

作者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粒型;粒重;相关性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学报

ISSN: 1000-4440

年卷期: 2012 年 28 卷 02 期

页码: 231-23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240个株系组成的TD70(粳稻)/Kasalath(籼稻)F7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对其千粒重按≤25.0g、25.1~30.0 g、30.1~35.0 g、35.1~40.0 g、≥40.1 g进行分组,并对各组进行粒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个RIL群体中,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4个性状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在不同的千粒重范围内,粒型性状对千粒重作用的大小顺序不同。当千粒重≤25.0 g时,粒重的增加主要是靠增加粒长和粒厚,随着粒重的增加,粒长对粒重的作用逐渐变小,而粒宽和粒厚的作用逐渐增大,尤其当千粒重在35.1 g以上时,粒重的增加主要依靠粒宽和粒厚的增大。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水、旱栽培条件下稻谷粒型和粒重的相关分析及其QTL定位. 郭咏梅,穆平,刘家富,李自超,卢义宣. 2007

[2]水稻粒形与稻米品质间相关性研究进展. 杨联松,白一松,许传万,胡兴明,王伍梅. 2001

[3]水稻粒型与垩白性状相关分析和QTL定位. 崔磊,韩雷锋,王晨,林翠香,甘泉,倪大虎,吴德祥,宋丰顺. 2023

[4]利用两个籼稻杂交F_2定位水稻粒型、粒重QTLs. 罗俊涛,况浩池,杨扬,陈光珍. 2015

[5]小麦TaGS2基因等位变异与粒重之间的关系分析. 王沙沙,裴星旭,黄超,汪庆昌,陈锋,孙建国,晁岳恩. 2022

[6]不同粒重、粒型花生种子吸水规律及萌发特性的研究. 张冠初,丁红,戴良香,慈敦伟,秦斐斐,石书兵,张智猛. 2016

[7]中国主要稻米的粒型及其品质特性. 罗玉坤,朱智伟,陈能,段彬伍,章林平. 2004

[8]玉米杂交种棒三叶特征及其叶面积与单株穗重、粒重的相关性研究. 白永新,王早荣,陈宝国,钟改荣,张中东,卢桂花. 2000

[9]杂交籼稻子粒QTL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 曹应江,郑家奎,蒋开锋,张涛,杨莉,杨乾华,万先齐,罗婧. 2012

[10]水稻粒型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邱先进,袁志华,何文静,刘环,徐建龙,邢丹英. 2014

[11]利用GS3基因功能性分子标记改良水稻粒型的研究. 李扬,徐小艳,严明,冯芳君,马孝松,梅捍卫. 2016

[12]水稻GLW7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和基因效应分析. 梁文化,孙旭超,陈涛,岳红亮,田铮,赵凌,赵庆勇,赵春芳,朱镇,张亚东,王才林. 2020

[13]大粒型水稻材料粒型性状的QTL定位. 汪欲鹏,王根发,武志峰,王智权,石庆华,潘晓华,吴自明. 2016

[14]以高产恢复系“中413”为背景的导入系群体粒型和耐旱性筛选鉴定. 梅捍卫,罗利军,徐小艳,余新桥,童汉华,王一平,郭龙彪,应存山,吴金红,陈宏伟,杨华,李明寿. 2005

[15]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及部分性状分析. 李臻,王庆国,刘炜,潘教文. 2018

[16]特大粒水稻材料粒型性状的QTL检测. 张颖慧,董少玲,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赵凌. 2013

[17]水稻粒型与粒质量的QTL分析. 谢婷婷,张令蠧,郭伟伟,赵金凤,李学勇,张文会. 2016

[18]利用CSSLs群体研究稻米粒型QTL的表达稳定性. 万向元,刘世家,王春明,江玲,翟虎渠,吉村醇,万建民. 2004

[19]水稻矮秆小粒突变体dsg-j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金久岩,姜文洙,严永峰,吴涛,朴日花,陈莫军,金成海. 2024

[20]一种水稻微效QTL精细定位和克隆新途径. 朱玉君,左紫薇,张振华,樊叶杨.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