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耀霞
作者: 刘耀霞;张学飞;闫佳会;姚强;郭青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菌源量检测;实时荧光定量;潜育期
期刊名称: 青海大学学报
ISSN: 1006-8996
年卷期: 2022 年 02 期
页码: 35-39+70
摘要: 为了研究青海省小麦条锈菌在小麦潜育期叶片菌源量,文中以小麦条锈菌延伸因子EF1为引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了小麦条锈菌潜育期菌源量检测体系。结果表明:(1)小麦条锈菌延伸因子EF1引物能从小麦叶片gDNA中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243 bp。(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是常规PCR灵敏度的100倍。(3)铭贤169叶片接种小麦条锈菌后第1天到第8天均检测到条锈菌,且菌源量随着天数的变化呈指数型增长趋势。本研究建立的检测体系可检测到小麦条锈菌在小麦潜育期叶片菌源量,为早期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S435.121.42
- 相关文献
[1]中国小麦条锈菌分子标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综述. 谢晓丽,孙振宇,刘长仲. 2015
[2]对柑桔黄龙病防治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赵学源. 2020
[3]“川麦107”慢条锈性研究. 朱华忠,沈丽,唐婧,彭云良,李跃建. 2005
[4]白菜黑斑病病斑潜育显症及扩展的初步定量研究. 马海霞,屈直,刘影,李丹,高东梅,杨信东. 2013
[5]《茶树病虫综合防治讲座》第七讲茶树对病虫害的抗性. 陈雪芬. 1985
[6]苹果轮纹烂果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技术. 赵忠仁. 2002
[7]灰飞虱传毒特性研究初报. 刘玉彬,包绍永,林莉,李晓铭. 1990
[8]苜蓿锈病病菌侵染条件的研究. 李跃,袁庆华. 2015
[9]龙眼体胚相关未知蛋白基因DlUP-5的克隆及其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 赖呈纯,林玉玲,赖钟雄. 2012
[10]小麦生理型与遗传型雄性不育相关基因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及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的表达分析. 李莉,张改生,张龙雨,李亚鑫. 2012
[11]肾上腺素对猪季节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刘宇,马红,汪亮,刘娣. 2017
[12]SbGA20ox1·SbGA20ox3和SbGA2ox3基因对高粱品种赤霉素表达水平的影响. 商靖,陆劲羽,逄洪波,李雪梅,王艳秋,李玥莹. 2022
[13]海南粗榧紫杉烷13α-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实时定量表达分析. 陈蕾,江雪飞,乔飞. 2014
[14]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ICP4、IFN-γ和IL-18基因在ILTV感染鸡三叉神经节中的表达. 木古丽,王云峰,石星明,童光志,何来,王玫. 2007
[15]环形泰勒虫转化宿主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赵洪喜,刘军龙,李有全,杨聪山,赵帅阳,刘娟,刘爱红,谢俊仁,田占成,刘志杰,刘光远,殷宏,关贵全,罗建勋. 2015
[16]黄萎病菌侵染对感病棉花品种叶片蛋白质组的影响. 张文蔚,张华崇,刘凯,简桂良. 2015
[17]应用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的研究. 王晓武,符芳,许红喜,陈微静,周艳君,李曦. 2007
[18]碱胁迫下玉米microRNA827及其靶基因的表达响应. 杨淑楠,李娟,沙米西努尔·牙森,李晓荣,赵惠新,陈勋基. 2022
[19]棉花SNC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陈方圆,王冬梅,李波,胡文冉,杨洋. 2017
[20]茶树氮吸收效率的早期鉴定技术研究. 苏静静,阮丽,王丽鸳,韦康,吴立赟,白培贤,成浩.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青海地区6个甜樱桃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动态变化
作者:郝帅棋;郭青云;李霖灏;袁华宁
关键词:甜樱桃;果实发育;GC-MS;香气物质;发育过程;动态变化
-
牡丹抗寒性研究进展
作者:葛新新;姚强;李海英;于梦;张舒;康富军
关键词:牡丹;抗寒性;研究进展
-
208份春小麦资源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检测
作者:郭阳;卢恩钰;周小妹;郭青云;康振生;姚强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病性评价;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基因芯片
-
2020年与2021年青海省小麦条锈菌越冬情况监测
作者:赵雪梅;刘耀霞;郭青云;姚强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病叶率;越冬菌源量;影响因素
-
青海和甘肃两省小麦条锈菌越夏菌源群体毒性多样性分析
作者:周小妹;严浩浩;高威正;闫佳会;侯璐;康振生;姚强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越夏流行;生理小种;群体毒性多样性
-
青稞鞘腐病菌产毒培养基的筛选及发酵产物对植物毒性的探究
作者:董瑞芳;陈李一凡;刘燕;郑昊文;张海峰;姚强
关键词:青稞鞘腐病;次级代谢产物;植物毒性;生物测定
-
链格孢菌DT-XRKA菌株的除草活性及对作物的安全性
作者:程海洋;程亮;朱海霞;李娟;魏有海;郭青云
关键词:杂草;除草活性;作物安全性;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