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田的发生规律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聪

作者: 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作者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发生规律;时空分布

期刊名称: 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ISSN:

年卷期: 2011 年

页码: 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随着作物种植格局、气候条件的改变,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对玉米和棉花等农作物的为害呈加重趋势,为害区域和面积正逐渐扩大,已经成为华北地区玉米和新疆北疆棉花的重要害虫。为了弄清楚该害虫在玉米田间的发生规律,本研究在山西省忻州市进行定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田间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6月上旬有一个孵化高峰期,越冬卵的孵化期跨度较大,7月底还能挖查到初孵幼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幼虫取食玉米根系,在根系表面上形成一条孔道,有的钻入根系内部,在根系上造成的伤口呈红色,玉米的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6月...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发生规律. 赵秀梅,郑旭,郭井菲,刘颖,罗宝君,王连霞,王立达,刘洋,李青超,王振营. 2021

[2]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 王振华,王宏富,刘鑫,王彦雯,张蕙祺. 2018

[3]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田的种群消长规律. 袁志华,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2014

[4]双斑长跗萤叶甲对棉花和玉米七种挥发物的EAG及行为反应. 郭丹丹,张志虎,陈静,王少山. 2018

[5]防治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杀虫剂室内筛选及田间防效试验. 陈彦,刘培斌,杜颖,王凯,马云龙,董怀玉. 2021

[6]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玉米花丝对产量的影响. 赵秀梅,郑旭,郭井菲,王立达,罗宝君,王连霞,李青超,刘洋,韩业辉,王振营. 2021

[7]种衣剂对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防效评价. 赵秀梅,郑旭,王连霞,杨代斌,刘颖,刘洋,王立达,李青超,王振营. 2022

[8]以双斑长跗萤叶甲为主的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治药剂筛选. 常雪,张国红,孙蕾,高悦,孙嵬,汪洋洲,李丽娟,周淑香,张云月,周佳春,王秋华,高月波. 2022

[9]我国玉米霜冻害的时空分布. 冯玉香,何维勋. 2000

[10]高产栽培条件下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根系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 李宗新,陈源泉,王庆成,刘开昌,高旺盛,隋鹏. 2012

[11]基于组合模型的辽宁省玉米水分盈亏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魏新光,王铁良,刘春成,聂真义,李波,姚名泽. 2017

[12]赤峰地区玉米穗期害虫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措施. 董喆,郑伟,边丽梅,张丽妍,霍剑锋,孟繁盛,慈艳华,郝春雷,张昊. 2015

[13]小波分析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关秀敏,朱军生,陈淑娟,刘麦丰,胡英华,李国强,董保信. 2013

[14]作物分布对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的影响. 关秀敏,徐兆春,李丽莉,陈淑娟,刘麦丰,胡英华. 2019

[15]玉米苗期地老虎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陈茹,冷鹏飞,唐勇,丁万红. 2018

[16]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屈振刚,路子云,赵聚莹,张小风,李建成. 2011

[17]三江平原春玉米低温冷害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 史占忠,贲显明,张敬涛,谷口利策,宋光义. 2003

[18]地膜栽培条件下玉米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学防除. 王家银,柏明骏. 1991

[19]中国南方双斑长跗萤叶甲地理种群遗传结构及Wolbachia感染. 李菁,张小飞,徐玲玲,申圆圆,李肖肖,王振营. 2021

[20]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田间种群动态研究与防治建议. 王宇,王克勤,王晓曦,刘兴龙,王春.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