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鲜食玉米套作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吴巧玉

作者: 吴巧玉;邓仁菊;罗密;何天久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甘薯;鲜食玉米;套作;产量;经济效益

期刊名称: 农技服务

ISSN: 1004-8421

年卷期: 2022 年 39 卷 005 期

页码: 13-15

摘要: 作物间合理套作是发挥间作优势的基础,利于增加作物的产量及经济产值.为提高贵州山地利用率,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开展甘薯-鲜食玉米套作试验,通过和单作甘薯、鲜食玉米比较,分析其套作和单作的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探讨适宜贵州当地的甘薯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甘薯单作的主蔓长、茎粗、单株薯重、商品薯率较甘薯-鲜食玉米套作分别高48.5 cm、0.38 cm、158.2 g、4.3百分点.套作甘薯的单株结薯数略有增加,为5.1个.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时玉米的株高、穗位高、鲜穗重均高于玉米单作,分别增加8.9 cm、2.9 cm、37.5 g.甘薯-鲜食玉米套作甘薯产量为28352.25 kg/hm2,产值为56704.50元/hm2;鲜食玉米产量为10060.35 kg/hm2,产值为25150.88元/hm2;总产值为81855.38元/hm2,较玉米单作增收38268.38元/hm2.

分类号: S513`S531

  • 相关文献

[1]高寒区玉米套种高菜田间配置模式研究. 李洪,李梦蛟,王彧超,王瑞军,张旭丽. 2017

[2]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不同带幅比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陈光荣,张国宏,王立明,杨如萍,郭天文. 2014

[3]生物降解地膜的性能及在北京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上的应用. 梅丽,董雯怡,周继华,刘勤,宋慧欣,王俊英. 2021

[4]不同行比配置对鲜食玉米-绿豆套种甘薯体系产量效益的影响. 肖富良,肖国滨,郑伟,肖小军,吕伟生,李亚贞,黄天宝,吴艳. 2021

[5]鲜食糯玉米-鲜食大豆不同间作行比配置下产量与综合效益分析. 李红梅,冒宇翔,章慧敏,周广飞,张振良,郝德荣,陆虎华,陈国清,薛林,石明亮,黄小兰,宋旭东. 2023

[6]不同蔬菜型甘薯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茎尖产量和品质. 孙富年,黄元射,李明,杨春贤,傅玉凡,谢一芝,张启堂. 2008

[7]季节性干旱区套作甘薯产量决定因素及高产栽培措施组合. 刘永红,柯国华,鲁洪涛,吴秀龙,何文铸. 2004

[8]甜糯玉米与甘薯套作模式研究. 吴翠荣,陈天渊,黄咏梅,李彦青,李慧峰,滑金锋. 2014

[9]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张海军,曾燕南,周影. 2010

[10]不同间作模式对鲜食玉米与绿豆群体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杨学乐,张璐,王素华,何录秋. 2022

[11]不同间作模式对鲜食玉米与绿豆群体产量及效益的影响(英文). 杨学乐,张璐,王素华,何录秋. 2022

[12]鲜食甜玉米与鲜食大豆间作、套作的产量及主要性状变化. 包斐,王桂跃,卢德生. 2013

[13]玉米/大豆带田大豆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王立明,陈光荣,张国宏,杨如萍,董博,杨桂芳,南琴霞,温健,牛建彪. 2017

[14]不同浓度烯效唑拌种对套作夏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陈文杰,汤复跃,韦清源,郭小红,梁江,陈渊. 2019

[15]小麦-花生套作对花生光合色素、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郭峰,王才斌,李新国,徐平丽,万书波. 2008

[16]麦-豆和麦/玉/豆体系中大豆的磷肥增产增效作用研究. 周涛,徐开未,王科,黄蔚,张朝春. 2015

[17]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夏大豆产量形成差异分析. 覃爱莲,韦清源,郭小红,梁江,汤复跃. 2022

[18]套作模式下大豆品种与密度二因素试验分析. 赵志刚,罗瑞萍,姬月梅,赵越,郝吉兵. 2010

[19]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陈光荣,杨文钰,张国宏,王立明,杨如萍. 2016

[20]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陈光荣,王立明,杨如萍,董博,杨桂芳,张国宏,杨文钰.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